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3版:第一重点

50名学生一个“妈”

看孙青华如何将一盘散沙聚成一个团队

“‘孙妈’一句话,把我逗乐啦!”

  □记者 陈晓苏

  

  九(2)班的50名学生,刚进永康三中时,让孙青华很是头疼。“学生们普遍懒散,又不团结,好似一盘散沙。特别是那几个男同学,个个人高马大,成绩不怎么样,还特别吵。”开学不久就是运动会,孙青华心里还想着:这帮学生不爱学习,总会爱运动吧。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当时的七(2)班,创下了属于他们的第一个纪录,永康三中有史以来的首个校运会总分“零蛋”:不论大小项目,无论团体还是个人,全部没有名次。

  可就是这样一个班级,三年后的今天,创下了属于他们的又一个纪录——今年永康三中有49人参加永康一中提前批考试,九(2)班占了9人,而且9人全部拿到了提前进入高中生活的入场券。“孙老师,如果没有你的鼓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潜力。”谢完孙老师,9人齐声说,“兄弟姐妹们,我们在永康一中等着大家,加油!”

  这位兼任班主任的科学老师,38岁的她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一盘散沙凝成一个团队?短短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而大笑,时而哽咽,孙青华脸上的表情就和她与“孩儿们”的生活一样丰富,连记者也被她的魅力折服了。

  

  大笑:“我就是个‘骗子’”

  

  “我就是个‘大骗子’,‘骗’了他们三年。”说完这句话,孙青华也忍不住大笑起来。“你们是青华的学生,将来一定能上清华。”孙青华说,一直以来,她都拿这句话“骗”学生。

  而学生家长说,这句话的背后,是孙青华坚持的信心教育、鼓励教育。“没这么做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心理暗示的作用多么强大。”孙青华总是和家长们说,“如果你觉得孩子是天使,那他就能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从心里厌恶他,那他这辈子就毁了。”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少不了叛逆。“儿子实在调皮,火了我就找孙老师投诉去了。”学生陈方唯的妈妈说,“孙老师没帮我批评他,反倒和我做了个约定:只要陈方唯在家表现变好,即便是把字写得端正多了这种小事,我也要及时告诉她。”

  孙青华从不吝啬给任何一名学生表扬,“有家长跟我反映孩子表现好了,我就会在班上表扬他们。其实,不论成绩好坏,孩子们都需要表扬,你越表扬他们,他们的表现会更好。”

  果然,有一天,陈方唯回家跟妈妈说:“孙老师居然表扬我变用功了,看来我不用功都不行了!”

  从最开始不适应孙老师的“爱唠叨”,到现在完全习惯孙老师那“爱的抱抱”,陈方唯在考试成绩揭晓当天,不再羞涩,主动抱住了孙青华,“来,抱一个吧。”陈方唯说,拥抱是孙老师惯用的鼓励方式。

  孙青华说自己是“骗子”,还在于她从不布置家庭作业。“初中生也是需要‘哄’的。我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在课堂里表现好了,我就不留作业。”果然,九(2)班的学生,从来没有科学课程的家庭作业,寒暑假时也没有。

  “其实我就是把他们该做的作业题,都挪到了课堂上。”一堂课40分钟,孙青华用一半的时间讲课,另外半堂课就是学生做练习和随堂批改。“我会在教室里一圈一圈不停地走,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孙青华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每一道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题,都是她精心挑选的,“哪怕一道选择题,即使学生选出了正确的答案,我也要求他们写明其他错的答案错在哪里,每做一道题其实就相当于四道。”

  

  哽咽:“信任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与陈方唯妈妈的约定,孙青华和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家长都做过。孙青华还和家长们做过另一个约定:“如果孩子回家和你们说我做错了什么,即便我真的错了,你们也要帮我树立形象,而不是顺着孩子,先把老师‘骂’一通。”之所以这样做,孙青华是希望家长把情况反映给她,然后给她一个弥补的机会,“与不吝啬表扬一样,我会为我的失误和错误向学生道歉,然后改正。”

  班上不少男生的家长跟孙青华反映,节假日时,孩子总是沉溺于电脑和手机。“组织他们一起打篮球吧。”孙青华的建议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响应。每个周末、每个寒暑假,从学生家长带训到请了专业教练,九(2)班的大男孩坚持了整整三年。凝聚力、学习的动力在训练中与日俱增,提前考进一中的9人里,6人参加了篮球训练。

  “只要对孩子好的,孙老师你就大胆去做,你的背后还有我们。”家长们最爱对孙青华说的这句话,让她哽咽了,“他们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九(2)班的家长不仅信任孙青华,还无条件地配合她。升入九年级后,中考的压力随之而来。家长们商量后,让孩子们每天自习后再跑个800米练体能。“组织和监督的事,我来。”程海鹏的爸爸站了出来,每天晚上,看着孩子们锻炼,一天也没落下。

  “要知道,程海鹏的爸爸是企业家。我也问过他,出差、应酬时怎么办?”直到今天,孙青华依然记得程海鹏爸爸给她的回答:孩子是第一位的,怎么安排他自己搞定。

  不仅关注自己的孩子,对其他学生的表现,家长们照样上心。记者问过不少学生家长凝聚力从何而来,他们的回答惊人地相似:“孙老师早已经把我们融合成一个大家庭了。”原来,正是在一次次约定的过程中,孙青华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密切,大家成了朋友,养成了一样的习惯:不论家长里短,碰到烦心事,找孙青华准没错。

  “我爱管闲事,他们愿意找我,我很乐意。”孙青华淡淡地说了句:“家长、老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离了谁都不行。”

  “其实是我们离不开她。”九(2)班的“孩儿们”说,孙老师每天早上最早到校,晚上又等他们训练完了再离校,“她的儿子放学后就跟我们‘混’,我们就像亲兄弟。”

  50个孩子心里都想时光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他们就能和“孙妈”继续生活在一起。


永康日报 第一重点 03 50名学生一个“妈” 2015-05-07 永康日报032015-05-0700030;永康日报032015-05-0700029;永康日报032015-05-0700031;永康日报032015-05-0700032 2 2015年05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