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7版:社会点击

吕公望筹办染织工厂,收容难民两万人次以上

一枚证章见证一段抗战历史

  □记者 徐庆丰

  

  在市民何先生收藏的各类抗日证章中,最具纪念意义的一枚要数“浙江省振济会难民染织工厂”的证章。该证章直径3.2厘米,整体为古铜褐色(见上图)。据悉,“浙江省振济会难民染织工厂”直接与我们永康民国时期浙江省首任督军兼省长吕公望有关。它见证了吕公望组织难民发展生产、支援抗日的一段历史。

  

  筹办工厂救济难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一路南下,当年12月24日,日军侵占杭州。省政府和一大批机关团体紧急南迁,并于1938年元旦在永康方岩开始办公。永康从而成了浙江省抗战的政治中心。

  随着杭州沦陷,成千上万的平民流离失所,大量的难民跟随着省政府南迁的脚步涌到了永康。难民救济成为了当时一大社会问题。

  时任省国民政府主席黄绍竑问计于吕公望。吕公望当即提出两条提议:一是转移一部分难民到福建崇安搞农垦,二是由民政厅拨出10万元专款,创办难民染织工厂,既可收容安置难民,又可发展生产、支援抗战。

  这两条提议都得到了黄绍竑的赞许和采纳。在黄绍竑的力邀下,吕公望再次出山,担当起“浙江省振济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并全权负责筹办难民染织工厂。

  

  增设分厂产量大增

  在反复权衡之后,吕公望决定把工厂建在芝英。1938年4月11日,“浙江省振济会难民染织工厂”正式成立,吕公望任总经理。工厂开张当天,就有3800多名难民前来。

  为办好工厂,吕公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抓难民的个人卫生,规定难民初至需先洗澡、梳头、洗衣,等除去身上的污秽后方能入厂;第二,工厂专门设立了托儿所、幼稚园、小学部等,以解决难民所携带的子女入学问题;第三,对于年老体弱者,视情另作安排;第四,为鼓励生产积极性,规定每生产一匹布,给予若干奖金;第五,以速成方式传授染织技术,并设立夜校,为职工补习文化;第六,对职工进行军事化训练,以应付非常之需。

  经过上述措施的推行,难民们得到了安置,事业也蒸蒸日上。除芝英总厂外,还在县城、后槽桥、长城、郭山、溪岸、柿后、桥下、太平等地设了八处分厂,产量稳步上升。1938年,全年产布27900余匹;1939年,增至72688匹;到了1940年,增至10万匹以上。

  1942年夏,东阳沦陷,永康危在旦夕。吕公望闻讯,迅速组织职工将难民工厂转移至云和赤石。工厂遭此剧变,元气大伤,产量锐减,1942年份的产布量仅为19840匹。

  赤石为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棉纱的供应无法保证,加上其他困难,工厂举步维艰,严重亏损,几欲关停。但老难民的留恋、新难民的到来,使得吕公望不忍关闭工厂。于是,他尽最大努力创办了炼油厂、小电厂、化工厂等实业,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炼油厂生产的汽油、火油,甚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染织工厂的难民们的生活因此得到维持。

  1945年冬,随着抗战的胜利,省政府回迁杭州,难民工厂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吕公望把机器等财产变卖后,把其中的一部分款项分给难民当回家盘缠,剩下的300余万元悉数上交。在办厂的7年半时间里,工厂共收容难民两万人次以上,产布28万余匹,棉纱20余万斤。吕公望及难民染织工厂为我省抗战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难民染织工厂证章

  主办单位:永康市委党史办

  永康日报社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史料见证抗战①


永康日报 社会点击 07 一枚证章见证一段抗战历史 2015-05-04 永康日报072015-05-0400002;永康日报072015-05-0400003;永康日报072015-05-0400027;永康日报072015-05-0400008;永康日报072015-05-0400006;永康日报072015-05-0400007 2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