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6版:文化印象

从巴蜀到五金之乡 诗歌一路追随

——访“打工诗人”张乾东

  □记者 程高赢

  只因对文学的热爱,不管是在巴山蜀水,还是在五金之乡,20多年来他坚持笔耕不辍。从2003年起,他还和文人诗友一起,自掏腰包出了140期诗歌民刊《长江诗歌》。同时,他出版诗文集《与现实对话》《无涯的情天》等,还创作了《断剑斩天涯》《剑河侠影》等武侠小说,达300多万字。

  他就是在来永务工的重庆青年张乾东。

  遇到三个启蒙老师,10岁开始发表作品

  1981年9月,张乾东出生于神女故乡——重庆巫山县两坪乡溪沟村一个农民家庭。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母亲又体弱多病,他小时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外婆家,这让他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外婆是远近闻名的讲故事高手。每当夜幕降临,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公共院坝,听外婆说书、讲故事。《梁祝》《窦娥冤》《西厢记》《西游记》……张乾东数不清外婆说过多少故事,只记得自己依偎在外婆怀里,听外婆绘声绘色、有板有眼地讲着。而他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或悲或喜,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段经历对张乾东来说影响深远,可以说外婆成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老师。

  张乾东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如果说外婆启发了张乾东的文学天赋,父亲则是他走进文学园地的领路人。小学四年级之前,父亲对他的作文进行指导,他的写作水平慢慢提高。

  小学五年级时,张乾东遇到了他一生中无法忘怀的人——向晓玲老师。张乾东说,向老师经常拿着她自己原创的文章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他一次次陶醉其中。“我非常喜欢向老师文章里优美的意境,这对我的写作很有启发。”张乾东说,向老师对他的每篇作文都仔细认真地阅读修改,并不厌其烦地教他写作技巧及经验。在向老师的影响下,他很快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91年,张乾东的处女作发表于《全国优秀小学生作文选》。那一年,他才10岁。

  从此,他开始痴迷于文学创作,并陆续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获得了一本本的荣誉证书。

  张乾东坚持创作,已出版诗文集《与现实对话》《无涯的情天》等,还创作了《断剑斩天涯》《剑河侠影》等武侠小说,达300多万字。他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永康市作家协会理事。

  坚持诗歌创作,自掏腰包创办诗歌民刊

  2003年初,张乾东离开老家来到永康务工。同年3月,张乾东与几名好友共同创办了《长江文学报》(后更名为《长江诗歌》),并邀请著名作家、诗人梁上泉题写报名。

  《长江诗歌》创办之后,得到越来越多的诗友支持,这让痴迷于诗歌创作的张乾东惊喜不已:一定要坚持办好这份刊物。如今,张乾东供职于经济开发区某企业,利用别人打牌逛街的时间,他和朋友们坚持出《长江诗歌》。他在新浪微博上发表最新创作的诗歌,同时也广泛地向诗友征稿。每一期的审阅、编稿、排版,他亲力亲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长江诗歌》的发行,一坚持就是12年。截至今年4月,《长江诗歌》共出了140期。

  翻开近期《长江诗歌》,诗友看到上面不仅有郑愁予、严振兴等诗坛名家的作品精选,还有其他台湾诗人的集体诗展。

  “这批台湾诗人是我特意联系约稿的,让圈子里的朋友一起学习提高。” 张乾东说。

  章锦水、杨方、陈星光等一批永康诗人也陆续在《长江诗歌》亮相。

  10多年来,张乾东保留着一个习惯,就是晚上靠在床上,借着泛黄的灯光细细思量,慢慢创作。谈及诗歌创作的灵感,张乾东说来自生活。

  翻开张乾东的诗集《逆舞时光》,读者就能感受, “故乡远在天边/高山流云/一片紧接一片/我在一朵朵蒲公英背后/黯然神伤……”张乾东用诗歌的形式,回忆童年的生活。

  评论家马忠在《逆舞时光》中写道:“透过诗集,让我看到一个极其敏感和勤奋的青年在歌唱,从重庆巫山到浙江永康,张乾东反复想要表达的就是对这个时间的关切和爱。与众多的寻梦者一样,白天,他要忙于应对琐碎的工作;晚上,他更喜欢泡上一杯清茶,沉静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些简约、灵动和富有意境的文字,再现了他对诗意的思考,充满真情,体现实感。”

  张乾东表示,工作之余,他把精力放在读好书和写评论上,争取今年出一本评论作品。

  张乾东近照


永康日报 文化印象 06 从巴蜀到五金之乡 诗歌一路追随 2015-04-26 永康日报062015-04-2600011;永康日报062015-04-2600007;永康日报062015-04-2600012;永康日报062015-04-2600013;永康日报062015-04-2600014;永康日报062015-04-2600015;永康日报062015-04-2600016;永康日报062015-04-2600022;永康日报062015-04-2600024 2 2015年04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