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完成整村拆除,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
“三强”党支部促就“黄城里速度”
![]() |
黄城里村旧貌 |
![]() |
拆迁现场 |
![]() |
新黄城里村鸟瞰图 |
![]() |
建设中的黄城里村 |
![]() |
村民的搬迁现场 |
编者按: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领导地方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战斗堡垒。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开发区党委着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作为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强劲引擎,注重在实践中提升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为开发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党建示范树标杆,凝心聚力促发展”。即日起,本报将推出经济开发区基层党建系列报道,展现开发区优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亮点,为全面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加油助力。
党建示范树标杆 凝心聚力促发展①
经济开发区黄城里村共有村民720多户2000多人,其中党员有41人。俗话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书。黄城里村的党员干部在村党支部书记林金星的带领下,敢为人先,巧用优惠政策,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了房屋评估、确权、公示等一系列工作,签订率达100%,腾空率达99%,拆除面积15万余平方米,腾空土地17万平方米,实现和谐搬迁、整村腾空,创下名动一时的“黄城里速度”。
2013年2月6日,完成整村拆除。
2012年7月31日,完成拆迁协议书的签订。
黄城里村
农房改造
时间轴
2014年3月14日,正式启动新农村改造。
2012年12月31日,完成整村腾空。
2012年5月,正式启动确权登记。
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
家家户户成了“百万富翁”
识大体顾大局
思想高度统一
□记者 徐敏
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
家家户户成了“百万富翁”
从车子开不进家门,房子间隔近得可以握手的黄泥房老村,到整村腾空搬迁,“夷为平地”,再到一栋栋“高大上”的新楼房拔地而起,黄城里村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该村村民的生活轨迹自此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毫不夸张地讲,老村改造后,已出现了家家户户都是“百万富翁”的现象。
13日,记者在黄城里村新农村建设区块工地看到,虽然新房子还没有完全装修好,但有一些商户似乎有点“迫不及待”,已经直接入驻营业了。“去年11月27日,我家的新房子结顶,12月26日,就有商户以3万元的价格租下了我家一楼的两间店面房。”该村的蒋先生说。
今年71岁的老党员林庆之是黄城里村的会计。自村里启动农房改造以来,每一项“大行动”的时间点,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刻骨铭心:“2012年4月,村里着手计划综合开发工作,5月份正式启动确权登记工作,7月31日之前全村签订拆迁协议书,12月31日之前整村腾空;2013年1月8日开始动工拆迁,2月6日完成整村拆除;2014年3月14日正式启动新农村改造……”
这一串见证快速的时间数字背后,与黄城里村的党员干部“实干加巧干、带头做示范”密不可分。
识大体顾大局
思想高度统一
“现在的黄城里村,那可真的是一天一个变样,都是村里的党员干部一步一步做出来的,没有他们团结一致,就没有今天的黄城里村。”提起村里的党员干部队伍,村民赞不绝口。
签订拆迁协议,党员先带头;确权登记工作,党员先入手;搬迁腾空房子,党员先开始。全体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着力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造了一支高素质、顾大体、识大局的党员干部队伍。
“就拿这个老村改造的方案来说,涉及的是每个村民的根本利益,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也很正常。但是,当方案确定下来以后,村里的党员干部首先会在思想意识上保持高度统一,自己的不同意见会放在肚子里,切实按照村里定下的规定政策去执行。这就是黄城里村党支部的魅力所在。”开发区联村干部应逸说。
记者了解到,黄城里村还实行了“党员干部包干法”。也就是说,将具体的村务分解到各个党员干部。党员干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以务实清廉的干事作风,着力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
为了寻求村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该村村两委及党员干部先后开了几十次会议,商讨拆迁方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寻求最佳选项。该村正式出台的《经济开发区黄城里村农房改造拆迁实施方案》,正是体现了公平公正的集体智慧。
当“和事佬”解难题
以身作则定“铁规”
拆迁工作是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黄城里村将村庄拆迁补偿款、安置费等各项政策全部公开,每家每户拆迁相关信息公之于众,让拆迁在阳光下运行。
事实上,黄城里村在拆迁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比预期的还要复杂得多,这对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党员干部不但自己要带头遵守工作纪律,一切按照规矩办事,对犹豫观望、不理解政策的村民,党员干部三番五次登门做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解说改造方案,将惠民政策说清说透,少的十几趟、多的几十趟,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林金星办有一家企业,生产非常繁忙,但自从开展旧村改造,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村子里,无暇顾及企业的事情。”村民林先生说。
而在拆迁过程中,黄城里村出现的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堂兄弟之间、亲属之间等矛盾也不计其数。如此一来,也给拆迁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村里的党员干部别无退路,当起了“和事佬”。
谈及处理家庭内部矛盾时,有着30年党龄的林阿毛成了关键人物。他是村里的老村支书和老会计,对村里各个家庭的情况很是了解,一下子就能找出矛盾家庭的症结所在,帮助其他党员干部对症下药。
林阿毛说,村里有一户人家兄弟有6个,由于兄弟多,财产少,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利益面前,谁都不退让。了解问题根源后,林金星带着党员主动上门调解了3个晚上,平时更是沟通无数。最终这户人家在党员干部的调解下,都顺利地签下拆迁协议,一家人遗留许久的纠纷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打铁还需自身硬,黄城里村的党员干部还立下了“铁规”:凡事以身作则,不做人情、不卖面子,一切按规矩办事。一位党员的亲戚想为熟人“走后门”,被这位党员断然拒绝,两人还因此翻脸。正因为村里有这样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执行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使村民心服口服,换来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既然我选择担负起这个责任,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因为你面对的是渴望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百姓。”这是当了13年村支书的林金星为民服务的信条,他带领下的党支部创下了“黄城里速度”。同时,他带领的党支部还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我市农商银行为该村量身定制了“整村授信、整村批发”+“三灵活一优惠”配套组合式的金融服务方案,共授信1.8亿元,解决了村民造新房的资金短板问题。
“整村搬迁、低息整体授信、建新房住新屋……”这些黄城里村的关键词,离不开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凝心聚力,更串起了村民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