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比较自我感觉不错,横向比较仍有许多不足
开发区组织村干部到兄弟村“取经”
![]() |
村干部参观塘里村 |
![]() |
村干部参观黄园村 |
![]() |
24日上午,经济开发区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不过,与以往不同,此次会议没有放在会议室里,来自社会发展局的机关干部,29个行政村的联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总计100多人,坐上了大巴车,浩浩荡荡地驶出了开发区管委会。
“现在,各村纵向比较自我感觉不错,但横向比较还有不足。”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社会发展局局长徐激扬说,走出去“取经”,就是要让村干部拓宽视野,打开发展思路,了解其他村在基层党建、卫生保洁、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当日,“取经团”一行实地走访石柱镇塘里村、花街镇黄园村、唐先镇岩洞口村。走访结束后,前往“取经”的村干部普遍觉得此次的学习机会太难得了,受益匪浅。
岩洞口村
垃圾分类监管落到细节
塘里村 “五共六区”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黄园村 因“人”而异进行垃圾分类管理
□记者 徐敏
石柱镇塘里村是我市十大最美乡村之一,全村126户共348人。
在塘里村,村干部们一下大巴车就被该村美丽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孙权文化气息给吸引了。该村的绿色长廊、纳福亭、同心亭、孙权文化公园,连成一片后,俨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春节,来我们村孙权文化园游玩的周边游客就超过了2000人。”该村村支书孙朝厅说。
上午就来这么多“游客”。塘里村村民颇有些意外,一听说是兄弟镇街的村干部来学习,当即就夸赞起来:“我们的党员干部,那真是没话说,都是村里的标杆。”
“‘五共六区’的这个模式好,通过网格化管理,党员的责任都很明确,每个颜色片区片长是谁、成员是哪几个,重点帮扶对象是谁,一目了然。”一张党员岗位职责示意图很快吸引了联村干部夏露攀的兴趣,并饶有兴致的研究了起来。
据介绍,塘里村里共有党员30人,党员的比例比较高。村党支部将整个村庄范围划分为蓝、黄、红、紫、绿、粉6个片区,由5名村支委和村委会主任担任片长,每个片长带领4名党员组成团队,负责各区域范围内的治安、绿化、卫生、计生、土地等管理工作,设立党员责任岗,并帮扶一至两名老年、残疾对象。同时,党员要定期对工作情况进行打分,主动接受村民监督。这6个片区的党员,通过与村民村务共议、进步共勉、团结共助、创业共行等活动,形成干群共心建设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
“党员责任岗明确后,党员家属就主动参与其中,即使该片区的党员不在村里,党员家属也会自觉顶替上岗完成。”孙朝厅介绍。在塘里村,村级民心工程,党员带头捐款;村里环境美化,党员领头包干;村情民俗风貌,党员亮化示范,党员们用行动喊出“向我看齐”。党员带头带得好,村民们看在眼里,服在心里,都愿意主动参与到村里的建设中来。村里目前正在开发建设孙权文化园项目,涉及建设用地的村民就有20多户。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能顺利开展,涉及的党员带头表态,不拿村里一分钱,有了党员的带头示范,涉及的村民也都愿意无偿捐给村里开发建设。
参观完塘里村,村干部们都表示收获很大,坐在大巴车上前往下一站的途中,大伙儿还津津乐道,一起分享各自取到的“实用经”。
徐激扬说,塘里村的党员在奉献中改变了村民的观念,提高了威信,党群关系有如鱼水般融洽,这些都是值得开发区基层党支部学习和借鉴的。
当“取经团”一行来到唐先镇岩洞口村时,已临近中午。村里的广播似乎在提醒村民该准备午饭了。
“在农村,厨余垃圾如果不处理好,那么垃圾分类管理就难以做得好,所以首先要从炊妇的厨房入手。”岩洞口村妇女主任胡香爱从自家厨房拿出两只垃圾桶,一只装着厨余垃圾,一只堆放其它垃圾,向“取经团”分享着村里实施垃圾分类以来的经验(见下图)。
据介绍,在岩洞口村,家家户户门口摆放一黄一蓝垃圾桶,黄色垃圾桶盛放不可堆肥垃圾,蓝色垃圾桶盛放可堆肥垃圾。可堆肥垃圾统一运送至减量化处理站处理,不可堆肥垃圾统一送至中转站集中处理,减少垃圾处理量。村里每个党员认领一批农户,对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入桶进行监督,并在村内的宣传墙上进行公示,奖励做得好的户,公开做得较差的户,这样一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刚开始很多村民不适应,通过镇里、村里宣传,大家都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慢慢地养成习惯,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了。”胡香爱说。开展垃圾分类后,村里的检查小组会定时巡查,并在检查不合格的农户家里贴上“请分好垃圾,谢谢合作”的警示标签。这样一来,如果哪一家垃圾分类工作检查不合格,婆婆和媳妇还会互相监督呢。
听完了介绍,山头徐村村支书卢龙叶感触很深:“垃圾分类的监管就是要从细节入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就该有不怕‘红脸’的精神。”
徐激扬说,一个村建设得好不好,首先要看有没有一支凝心聚力、让村民心服口服的党员队伍。参观的这几个村都是值得开发区所有村借鉴和学习。
第二站,“取经团”来到花街镇黄园村。黄园村给人的感觉十分整洁、清爽,村里郁郁葱葱的竹林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一下大巴车,村干部们就拿着手机围着一个木制小亭拍个不停。原来,这个小亭其实是一个垃圾分类投放点,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垃圾桶。红色的收集有害垃圾,绿色的收集厨余垃圾,蓝色的收集可回收物,黄色的收集其他垃圾。
“告亲爱的父老乡亲:为进一步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减量化处理,我们倡议从源头减少垃圾、垃圾分类收集、定点分类投放……”在黄园村的宣传栏里,一份“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倡议书醒目地张贴着,似乎在时刻提醒村民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据悉,该村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建立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制度,依托综合管理信息体系,27名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组成5个小组,分片包干管理。
“黄园村常住人口205人,外来人口却有2000多人,也和开发区很多村一样,在卫生管理上,外来人口的管理是个难题。这个村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外来人员都很注重卫生保洁和垃圾分类,他们肯定有秘诀。”在黄园村参观了以后,夏溪村村支书胡小玲一边参观一边和徐激扬交流。
原来,黄园村在花街镇流动人口管理所下设新村民服务站,派驻专人进行管理,服务内容涵盖服务维权、设施维护、治安消防、卫生保洁、文化教育等。同时,该村成立了“新村民”党小组,将在工作岗位、为人处世等方面较为优秀的外来人员吸收进来,共同参与村庄管理。
在黄园村,本地人与外来人员相处十分和谐,村民亲切地称他们是“新村民”。
“用外来人口管理外来人口,把他们当成村里的一员,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使命,让他们有归属感。这个方法好!”听完了对黄园村的介绍后,不少村干部表示脑洞大开,纷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