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11版:警界

“和好室”9个月调解纠纷400多起

有5名常驻调解员,调解成功率达95%

  自推行勤务机制改革以来,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派出所为调解矛盾纠纷提供了一种全新解决方式。

  2014年7月,该所联合市司法局、市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了“和好室”,在调解纠纷中,充分发挥“情与法”的力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好室”成立不到一年,已调解纠纷400多起。

  平均每天调解2起

  调解成功率达95%

  □通讯员 张羽青

  

  平均每天调解2起

  调解成功率达95%

  与其他派出所的“调解室”不同,经济开发区派出所的调解室叫作“和好室”,意思就是除了调解矛盾纠纷之外,还要让双方“和好如初”。

  “和好室”有5名常驻调解员,由1名民警和4名有着多年基层调解经验的工作人员组成。他们平均每天调解案件2起,调解成功率达95%。如今,他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和事佬”。

  3月5日,经济开发区派出所接到报警。原来,詹某与同乡朱某在某棋牌室打牌时为30元账款发生争执,继而引发肢体冲突。结果詹某打伤朱某的头部。

  接警后,出警民警将双方当事人带回“和好室”进行调解,但双方在赔偿数额上差距较大,谈不拢。

  这时,调解员老李便耐心地劝道:“你们两个是老乡,又是牌友,为这点小事大打出手,值得吗?假如事发当时你们能冷静一点,或许就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如今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要好好地解决,不要因为这点事伤了和气。”

  老李从法律层面、人情角度分别进行劝说,最终詹某和朱某达成和解协议,双方矛盾得到化解。

  据调解员老胡介绍,采用调解方式解决民事纠纷,具有程序简单、操作方便、时效强、效果好、无须费用等特点。现在,不少的纠纷当事人都选择调解方式来解决矛盾。

  

  避免矛盾转化升级

  “调”出和谐之风

  2014年7月23日,“和好室”来了一对因建房纠纷引发打架的邻居杜某和应某。据了解,杜某和应某之间的建房纠纷已有3年之久,期间曾多次发生争执,

  经多方调解,应某还是一直不肯让步。应某觉得,杜某造房子会破坏自家的菜地,而且此前因造房子一事,杜某曾将其打伤,既没有道歉,也没有支付医药费。

  得知该情况后,“和好室”的调解员都很重视。调解员老胡苦口婆心地进行反复劝导:“有事就要好好商量,争执打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做错事就要承担责任,打伤了人就应该道歉并支付医药费。”

  对此,杜某表示接受。此外,调解员还到现场帮应某量了菜地,并要求杜某在造好房子后一定要将应某的菜地恢复原状,并让杜某交了押金。一趟一趟地跑、一次一次地做调解,前前后后共做了两三个月的协调工作,调解员设身处地为双方着想的真诚举动,感动了当事人。终于,这两人达成和解协议。

  如今,“和好室”在全市已小有名气,一些有矛盾纠纷的当事人甚至还会主动上门,请“和事佬”帮忙解决。该室很好地解决了派出所每天为处理大量非案件纠纷警情造成警力资源极大浪费的矛盾。同时,“和好室”还将大量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转化升级,真正“调”出社会和谐之风。


永康日报 警界 11 “和好室”9个月调解纠纷400多起 2015-03-25 永康日报112015-03-2500012;永康日报112015-03-2500009;永康日报112015-03-2500008 2 2015年03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