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三个“永康” 状元祖籍成谜
期待研究者考证何涣是否为名相何执中后人
![]() |
□麻建成
年初,楼明统在《永康日报》刊文提出“何涣为金华永康首个文状元”的观点。笔者认为,该文在论证过程中,史料的运用、推理的逻辑并非圆满。根据史料,笔者找到何涣为永康人,但北宋时期有三个永康,况且把何涣说成何执中的孙子,有些牵强附会。何涣是不是金华永康首个文状元,期待研究者能够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何涣是否为
名相何执中后人
有待研究者
进一步考证
笔者认为,清渭何氏把何涣祖籍挂靠何执中名下,楼明统在文章中又把何涣硬生生落户于清渭,有些牵强附会,因为宗谱史料本身就有不可克服的矛盾。攀龙附凤,是宗谱文化的通病,清渭宗谱也不能排除。
首先,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是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在她所著的《何澹与南宋龙泉何氏家族》一文,发现一个何执中子孙辈的取名规律:执中执文子辈,取名第一个字为“志”。据宗谱记载,执中有子三人,即志同、志问、志尚。孙辈第一字为单人旁。何志同生子八:何作、何倪、何侃、何佃、何仍、何侁、何侊、何偓。到曾孙辈才出现三点水偏旁,如南宋丞相何澹,就是这一辈的。由此,若何涣真与何执中家族有关系,也应该是三点水偏旁的曾孙辈。
第二,根据《清渭何氏宗谱》载:“何执中娶永康苏溪沈氏为妻,生子时和、时用。时和生二子:同,字忠;次子锡,字秉用,号子刚。若如此,而邓小南著作说何执中的次子即子刚叔父叫时用,在讲纲常的宋代,叔侄同以“用”字为名,总有些别扭,也有悖于清源何执中后代的取名规律。另外,清渭何氏宗谱没有记载何涣是时用所生,不知楼明统先生推测“时用生涣”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根据邓小南《何澹与南宋龙泉何氏家族》何执中长子叫何志同,查《宋登科考》,何志同、何同两人的籍贯分别是浙江龙泉与浙江永康。这里,撇开何志同与何时和谁是何执中长子不说,单就何同与何志同关系而言,按《清渭何氏宗谱》推算,应该是叔侄或伯侄关系,又出现叔侄(伯侄)同以“同”取名,真有趣。笔者认为,《清渭何氏宗谱》把冯京当马凉,有攀龙附凤的嫌疑。
第四,陈亮《祭何子刚文》也说明,不仅何子刚与何执中无关,更与何涣无关。在此不多说了。
第五,何涣在何执中死后第四年中状元,此时,何执中余荫还在,“清源何氏”断无可能硬生生断了联系。据邓小南考证, 1117年何执中去世时,很是排场。何执中逝后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此后的龙泉何氏,便称为“清源何氏”。何同在何执中死后第二年中进士,何涣在何执中死后第四年中状元,这不禁让人生疑,中状元这种为清源何氏带来无限荣光的小概率事件,宗谱为何没有记载?
总之,笔者认为,把何涣当作何时用之子,把何时用当作何执中之子,牵强附会的痕迹太明显。在此,特别期待研究者能够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理顺何执中与何志同、何时用,何涣与何同、何子刚之间的关系。
图为作者在查阅资料
证实朱希召关于何涣状元的记述
应该在宋元著述中找到证据
关于“永康首个状元何涣”的说法,本地研究者引用的资料大致包括以下三本书:一是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二是山花出版社出版的《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三是本地《清渭何氏宗谱》。
我查阅过《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一书,该书是汇编而非考证。编者参考了大量古籍线装书,明代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是其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其中关于何涣部分,摘编于《宋历科状元录》卷四《宣和三年辛丑状元何涣》:“何涣,字仲浩,金华永康人。”
朱希召在著录《宋历科状元录》时,是凭什么作出何涣为金华永康人的结论呢?据专家研究,朱希召对状元的生平事迹略述,所引书目有正史、野史、笔记、小说、方志、政书、家谱、文集等,涉及宋、元、明多人的著述。既然如此,要证明朱氏关于何涣状元的记述为真,应该在宋元的著述中找到证据。
宋史有记载这次殿试,但没查到何涣名字。记载宣和三年殿试状元的是,宋元之际佚名编撰的《宋史全文》卷十四:二月庚申,御集英殿,赐何涣等及第、出身、同出身六百三十一人。宋元之际学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三十二: 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六百三十人,上舍魁宋齐愈、状元何涣。
《宋史全文》《文献通考》并没有涉及何涣的籍贯。笔者根据现代学者傅旋琮《宋登科记考》卷八《徽宗宣和三年》何涣条目提示,查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类》卷27《祖宗科举取人·徽宗》,关于何涣籍贯的记载是:涣,永康人。
北宋有3处地名为永康,分别在广西、成都、婺州
何涣为永康人,其籍贯的证据找到了,但问题也出现了,也许永康这两字太美好了,北宋时期至少有三个地名为永康。笔者查到北宋宣和年间(1121年)三个“永康”地名如下:
一是广南西路邕州永康县。宋皇祜五年(1053年),于康山黄峒设羁縻永康土县,治所今广西扶绥县旧县村,属邕州。明成化八年(1472年),永康土县改土归流。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升永康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永康州改为永康县,民国3年(1914年),永康县改名同正县。
二是成都府路永康军。宋乾德四年(966年),改灌州为永安军,辖青城、导江二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更永安军为永宁军,不久改为永康军,辖县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隶彭州,青城隶蜀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复置永康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南宋末废永康军为灌口寨。
三是婺州永康县。
状元何涣,应该属于哪个永康呢?1121年,邕州永康县尚未改土归流,何涣是广南西路永康人的可能性不大。至于“何涣为金华永康”依据,除明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外,还未发现一条宋人著述资料与此相互印证。而何涣为成都府路永康军的史料,笔者发现至少有三条。现摘录如下,供本邑研究者参考。
何涣为成都府路永康人可能性较大
第一,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9记载:“仁宗时状元孙暨、 杨寘死于京官,皆得官一子。绍兴元年( 1131)六月,利州通判何洙言,其弟涣死于承事郎、太学博士,请予一子官。许之。”
第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5记载:绍兴元年六月,“录故太学博士何涣子楰为将仕郎何涣,青城人,举进士,廷试第一其弟宣义郎通判利州洙援杨寘等例,乞推恩,张浚为之请,乃有是命。”值得注意是,一是何涣有弟有子,且还在南宋为官,何涣家族并非如本邑人士所言,归隐山林;二是涣弟何洙援引仁宗推恩状元杨寘之例,通过四川宣抚使张浚,为兄求官,按宣抚使权限,何涣为四川人的可能性更大,这种可能性间接对应“涣青城人”论断。如上所述,青城县属成都府路永康军,说何涣为成都府路永康人应该是情理中的事。
第三,宋代金华人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六记载:本朝谯定深于易学, 后隐青城山。何涣乡贡礼部, 逮廷试, 俱第一。
以上三条记载相对于朱希召的“何涣为金华永康人”的记载,更具说服力。笔者怀疑朱希召之所以把何涣的户籍落到金华永康,很可能是因明朝时已没有永康军而想当然,把北宋的“成都府路永康军”当成明朝的“金华府永康县”。
永康旧志、宗谱无记载何涣为金华永康状元,并非因兵荒马乱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是,何涣不是北宋金华永康人。在此,特别期待本地研究者能找到朱希召所说“何涣为金华永康人”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