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少了
雾霾远了
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绿色出行,减少废气排放,说小了,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往大处讲,更是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爆竹声声辞旧岁。元宵一过,这个春节就算过去了。但在笔者看来,对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来说,烟花爆竹、环境污染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回顾这个春节,我市空气质量好转不少,但也仅仅是“好转”而已,距离群众期盼的“碧水蓝天”还有一定的差距。
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春节放假期间,我市空气质量大有改善,大年三十为三级轻度污染;正月初一为四级中度污染,PM2.5浓度同比下降89.4%;其余5天空气质量均达到优良。而去年春节,除夕是五级重度污染,正月初一是六级严重污染(详见本报3月4日2版相关报道)。
报道还称,今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烟花爆竹燃放量减少。另外,春节期间空气扩散条件较好也是有利因素。据市环卫处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垃圾比去年减少了150多吨。
今年两会期间,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人民发出“不放烟花爆竹,共享蓝天白云”的倡议,得到了很多市民的积极响应,“垃圾减少150多吨”就是最好的例证。另外,不少企业商家也纷纷加入到低碳环保的行列,建抢红包群贺开工、朋友圈发条开门微信开张、员工踩气球当爆竹,以种种新颖的方式取代传统的“开门炮”。从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和环卫所的统计数据来看,代表委员的倡议还是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传统佳节燃放烟花爆竹有着悠久的历史,“霾”字古语中早就有了,但对于古时发明烟花爆竹的人来说,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将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至少在春节放假这段时间,燃放烟花爆竹成了空气质量下降的“主凶”。
对于雾霾形成的真正原因,现在还没有明确和权威的说法。但事实证明,烟花爆竹燃放,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等等,与雾霾天气的形成肯定脱不了“干系”。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谁都渴望每天看到的是蓝天白云,而不是“雾霾沉沉”;谁都希望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而不是“谈霾色变”。
还记得1月8日本报曾经刊发过一组照片,记者每天定时拍摄三江广场,用照片记录下去年12月每天的空气状况,结果并不乐观甚至令人“心寒”:当月空气质量等级达到优良的日子只有8天。这些都说明,我们要做的能做的事还有很多。对市民来说,低碳环保、绿色出行,不能只停留在喊喊口号上;节能减排、加大环保投入,更需要企业痛下决心,舍得下“血本”。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用在这里似乎不太恰当,但要让我们朝夕相伴的这座城市天更蓝,远离雾霾,绝非朝夕之功。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绿色出行,减少废气排放,说小了,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往大处讲,更是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当然,真正要移风易俗,需要我们在观念上来一次彻底的转变,更需要我们付诸实际行动,久久为功,才能“共享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