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玩玉、藏玉、琢玉
淘玉最大乐趣
是“捡漏”
![]() |
□记者 应玲菲
中国人自古便把君子性情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的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在我市,有这么一位喜欢玩玉、藏玉、琢玉的老人,他就是应振岩(见下图)。
75岁的应振岩是芝英人。走进他的家,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展柜,各色玉石琳琅满目,使人大开眼界。
“我的第一件藏品是一块剑壁上的玉。”说起玉石收藏,应振岩滔滔不绝。那是一块他父亲传下来的汉朝时期的玉,虽然不名贵,但工艺、色彩都很不错,他迄今仍保留着。玉石种类很多,应振岩以收藏和田玉为主。
“从第一眼开始,我就喜欢上和田玉的素雅,这应该就是缘分吧。” 应振岩说,他从小就喜欢玉,多年来虽然断断续续有接触,但还不太内行。真正开始研究玉、收藏玉,是在他50岁退休以后。退休以后,应振岩开始有了空闲时间,由于对玉的共同喜好,他认识了几个玩玉的朋友,他们一起买料,一起把玩,一起收藏,一起鉴赏。
自从与玉“对上了眼”,应振岩便一发不可收拾,为玉石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引。“玩玉的人都是疯子。”应振岩自嘲。一有空,他就跑到金华、苏州,泡在古玩城或是玉器市场去淘宝,一起和玩友们交流。应振岩的家里,满满两大个书柜都是有关玉的书,而且桌子上是玉,床头是玉,连被窝里都有玉。
然而,并不是什么玉都可以买,都值得收藏,这主要取决于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修养、眼力和选择。应振岩说,玩玉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锻炼、磨砺的过程。期间,为了尽快出师,应振岩花了不少冤枉钱,他不停地买玉,不断地请教其他玩家,再把所买的真玉与假玉进行对比、琢磨、研究,从中细细分辨它们之间的区别。
“玩玉最大的乐趣就是‘捡漏’。”应振岩说。当然,“捡漏”不全是凭运气,而要有一定的鉴赏力。首先要识玉,再辨真伪,最后才是估价。目前和田玉市场鱼目混珠,没有好眼力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不过,应振岩表示,把玩得多了,自然会对玉的结构、润度、脂度等有所了解。
多年的积累,终于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几年前,在苏州古玩市场,他相中了一块白玉,不仅玉质干净,而且细腻油润。当时,老板叫价8万元,应振岩嫌贵,有些犹豫。“可是看着那块玉,脚根本走不动,心里那个难受。”应振岩说,爱玉的人和玉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一旦错过,就会后悔一辈子。最后,他狠狠心,掏出8万元钱买下了。后来,应振岩去义乌淘宝时,这块玉被一位开玉器店的老板看中,出价20万元,可应振岩却舍不得卖。他说:“我和它有缘,怎么能轻易割舍呢?”
应振岩表示,玩玉扩展了他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最重要的是愉悦身心。“永康玩玉的人不多,希望能够结交更多玩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