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巧手三样简单工具
毛竹废料刻录“永康百工”
数十件精美竹雕衬出杨建宇的精神追求
![]() |
![]() |
![]() |
![]() |
![]() |
![]() |
![]() |
姓名:杨建宇
年龄:58岁
爱好:竹雕
自我介绍:做这些竹雕的初衷就是想把永康民间传统手艺和工具保存下来,留作纪念。
人物名片
喜欢雕刻
想保存传统手艺
□通讯员 应美君 记者 应玲菲
喜欢雕刻
想保存传统手艺
杨建宇今年58岁,是江南街道马岭下村人。他从小在这四面翠竹的地方长大。这里沉稳的山、灵动的水和浩瀚的竹海,为热爱生活的他带来了别样的灵感。
与大多数手艺人不同,杨建宇并不是专业从事竹雕,也不是从小就会这门手艺,竹雕于他只是个爱好。
杨建宇说,自己真正做竹雕是从2009年开始,那时的他还在做电动工具配件经销生意,平时只有在需要送货的时候才会忙碌。由于闲暇时间很多,他在钓鱼、种花之余,想到了雕刻竹子。
“我没有学过竹雕,只有一些画画基础。”杨建宇说,上学时他就很喜欢画画,加上平日又善于观察思考,因此,他雕起竹子来并没有遇到什么大问题。
起初,杨建宇只是做一些车类的雕刻,比如独轮车、双轮车、黄包车等。三四年前,在小外甥女的“提议”下,他开始雕刻动物,当作玩具送给小外甥女。
之后,他雕刻了不少动物、农用工具、民间手艺场景等几十件竹雕作品。“现在,很多传统的技艺和工具正在慢慢消失,以后知道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杨建宇说,他做这些竹雕的初衷就是想把永康民间传统手艺和工具保存下来,留作纪念。
家人支持 将腾出房间摆放竹雕
时间长了,村里的人慢慢都知道了杨建宇玩雕刻的事。2012年,第五届永祥竹笋节在马岭下村举行。村里推荐杨建宇的竹雕作品拿去展览。那一年,他的小展览摊成了竹笋节上的一个亮点,许多人被这些精致的竹雕艺术品吸引,纷纷过来观看。
正是这次展览,让他的竹雕艺术品走出了马岭下村。同一年,在金华农产品展览会上,有人出价上千元购买杨建宇的竹雕作品“走四方”(见大图)。
杨建宇说,这件“走四方”的竹雕作品是以永康五金工匠走家串户上门打铜壶、补铁锅为原型创作的,出再高的价,他也不卖。
“我从来没想过要靠雕刻赚钱,这只是我的一个爱好,自娱自乐而已。”杨建宇说,由于前些年做过生意,家里经济条件还过得去,不愁吃不愁穿,两个女儿也都已成家,所以没有卖竹雕艺术品的打算。
“妻子和女儿们都很支持我做雕刻,等新房子造好后,我打算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放竹雕艺术品,供人观赏。”杨建宇说。
三样简单工具 雕出数十件精美作品
杨建宇说,因为雕刻需要,他没事时就会上山逛逛,捡一些形状特别的竹根、竹枝,其中很多竹根都是别人挖笋留下的。一般拿到竹根后,他就能根据竹根的形状想象出雕刻的东西。
“比如这两根竹根,长的可以雕成长颈鹿,矮的可以做成海狮。”杨建宇指了指院子角落里的竹根说,这些竹根对别人来说,没什么用处,但对他来说,都是宝贝。
为了防止雕刻出来的作品被虫蛀,杨建宇对雕刻的材料都要先进行加工。“竹根、竹块等材料放锅里煮开,煮上半个小时后,再拿出来晾干,就可以用来雕刻了。”
杨建宇说,他原先常年住在城区,只有夏天时才回乡下住。做竹雕后,他经常两头跑,每次都要拿一堆材料回城,实在不方便。于是,他就干脆住回乡下,想要什么材料,就可以随时上山去找。
说到雕刻工具,杨建宇走进柴房,拿出了一把普通砍柴刀。他说:“我没有专业刻刀,就是用这把柴刀刻的。”
雕刻是门精细活,一笔一画都要传神。拿到雕刻材料后,他一般先用柴刀削出作品外形。外形削好后,再进行细节部分的雕刻。
“比如,人和动物的嘴巴用锯子锯,细小的花纹就用小凿子刻。”杨建宇说,竹雕作品做出来后,还要用清漆在外表涂一层,这样才算真正完工。雕刻一件作品,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复杂的竹雕,需要的时间则更多。
杨建宇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用一把柴刀、一把锯子和一个小凿子,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了数十件精美的竹雕艺术品。
走进杨建宇的“藏宝阁”,这里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竹雕艺术馆。牛、虎、鹿等动物,打铁、钉秤、弹棉花等民间手艺场景,手推车、双轮车等农用工具,个个惟妙惟肖。
部分竹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