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岩庙会连续8天表演16场共40个节目
非遗展示 为了更好地保护
![]() |
十字莲花 |
![]() |
调花钹 |
![]() |
罗汉拳 |
![]() |
今年的方岩庙会与往年有些不一样,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八期间,主办单位特别邀请了象珠镇荷沅村表演队来南岩景区广场进行民俗演出。每天两场,一场从中午11时开始,另一场从下午1时开始,总共近40个节目,表演项目包括铜钱棍、调花钹、单人坐唱等非遗项目,场场爆满,受到了游客们的热烈欢迎。
这些活动,是市非遗保护中心和方岩风景区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精心组织的,为的是重温昔日的民俗民间文化,让年轻人领略传统民间文艺的风采,以达到宣传非遗,关注非遗,保护非遗的目的。
□记者 程高赢
14名老艺人一边演唱一边敲打铜钱棍
“唱过老歌唱新歌,唱过情歌唱喜歌。”前一个节目的掌声还未停歇,来自荷沅村表演队的14名铜钱棍老艺人,用手中拿着的铜钱棍敲打着音乐节拍,开唱铜钱棍曲本,吸引了上百名游客驻足观看。
铜钱棍,是由一根约80厘米长的竹子制作而成的伴奏道具,在竹节与竹节之间凿空,每档串上两枚铜钱,共有10档铜钱。艺人一边演唱,一边用铜钱棍的两头分别拍击肩部和右小腿,这时铜钱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这个节目我虽然听不懂,但看得很有味。”温州商人陈宏远表示,没想到年初一来方岩上香还能“撞”上民俗表演,表演者的唱腔神情,让他想起老一辈走南闯北的日子。
紧接着铜钱棍之后,是罗汉四人棍、十字莲花等众多非遗项目展示和民俗表演。
“每天要演20个节目,让方岩的游客看得过瘾。”荷沅村表演队组织人楼德正在台前幕后张罗,片刻不得停歇,但看到游客脸上欣喜的表情,很是满足。
铜钹时而在手指上旋转,时而从两腿间或背后甩过
这些天,人气最火的节目当属非遗节目——永康民间杂技调花钹。
调花钹始于唐太宗时期,是方岩广慈寺的传统表演项目,一直由方岩广慈寺、灵岩寺的和尚所传承,用于化缘时表演,曾盛极一时。2009年,调花钹入选金华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节,调花钹是方岩山上非遗展示的重头戏,天天都有演出,表演现场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
只见表演者程忠信双手各执一面花钹(中间穿有一端粗一端细,长约一米的麻绳),“花钹调”“四大名山”等节奏明快、鼓点有力的乐曲响起,还未开场,观众就已爆发热烈掌声。程忠信伴着节奏大步踏入舞台,通过抛、掷、甩、抽等动作控制飞旋的花钹。铜钹时而在他的手指上旋转,时而从两腿间或背后甩过。这会儿他又把一面花钹转到另一面花钹上,动作刚劲有力,收放自如。“青龙绕柱”“苏秦背剑”“老和尚劈柴”“美女照镜”等调花钹表演高难度动作,引来了一阵阵喝彩声。
年初一,方岩山上暖阳高挂,游客络绎不绝,程忠信在台上耍得汗流浃背,但动作一个也不含糊。
程忠信介绍,当年学习调花钹,他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释允明师傅年纪大了,不能再亲身示范,都是他说一个动作,我自己揣摩着做一个出来给他看看像不像,再一点一点纠正。光练成第一个把花钹顶在手指上转的动作就花了半年时间,指甲盖都不知道被转得翻出来多少次,伤口结疤了马上又接着练。”就这样,程忠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硬是把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来。
永康铜钱棍面临失传,亟待抢救性保护
正月初一到初八这8天时间里,荷沅村表演队带来了数十个民俗节目,其中还包括单人坐唱、十字莲花、打罗汉等非遗项目。“春节期间特意安排非遗项目展示演出,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楼德正表示。
调花钹唯一传承人程忠信出身于“打罗汉”世家,12岁起就跟着父亲学“打罗汉”,练得一身好功夫。2008年,永康民间杂技调花钹只剩下了最后一名传人——74岁的方岩广慈寺住持释允明,濒临失传,市有关部门原本想让其在中学授课将这一绝技传给下一代,但收效甚微,于是想到了有扎实武术功底的程忠信。听到是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已经51岁的他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个重任。练了3年,才将这一民间杂技学到家。
程忠信透露,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带着这两面花钹参加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听到方岩这边有非遗演出,他不求报酬,主动参加为游客助兴。程忠信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永康非遗,保护永康非遗。
据介绍,铜钱棍也是金华地区曲艺品种之一,为永康鼓词派生的曲艺种类,可称之为永康鼓词的“夫妻”曲种,2010年列入第二批永康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永康铜钱棍形成于永康鼓词之后,至明末清初已广泛流传于民间。铜钱棍艺人多为女性盲人,从前,男盲艺人唱鼓词,女盲艺人唱铜钱棍,有些是夫妻对。
随着时代发展,铜钱棍曲艺已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盛演变成如今的衰落。目前,我市尚健在的铜钱棍艺人只剩3人,同时她们已基本不再行艺,加之后继无人,永康铜钱棍正面临着消亡的局面,急需加以抢救性保护。
罗汉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