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农每天早晨起来就读诗、学诗
用心记录生活的真善美
![]() |
他穿着黑底白点衬衫,外套一件枣红色毛衣,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初见应建设,记者忍不住惊叹:“您有64岁了?不可能,您也太显年轻了吧!”
“写诗让我变年轻了!”应建设呵呵呵地笑着说。
应建设说:以前忙于事业,每天东奔西走,忙忙碌碌的,根本静不下心来。如今,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他也闲下来了,于是重拾年轻时的梦想,开始学诗。
□记者 应玲菲
抄录古诗,读几遍就会背
养成每天早晨起来写诗、读诗的习惯
应建设真正开始写诗是在2010年以后。后来,他编了一本《自由漫游诗篇》的本子,上面是他原创的70首诗歌和对联。记者仔细翻阅,发现这些诗语言淳朴,感情真挚,虽然无法和专业的诗歌相比,但其中不乏优美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应建设的诗贴近生活,每次外出旅游,回来后他都要作诗一首。游园周村,他写下“长廊观鱼诗联首,山水相映景色收”;爬五指岩,他写下“五指入云霄,云雾绕山腰”; 观千福瀑布,他写下“玉珠满天舞,雾雨寒气露”……他用诗将美好的情感和经历一一记录下来。
他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幼儿园里玩耍的小朋友、路上遇到的好人好事、晨练时看见的风景等等,这些在平常人眼中很普通的事情,在他的笔下变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
只要灵感一来,应建设就写诗,有时候拿着笔在杂志的空白处写,有时候拿着树枝就在地上写。他一气呵成写成一首诗,然后慢慢修改,并将诗抄写在笔记本上。现在,他已经养成每天早晨起来写诗、读诗的习惯,以此为乐。
目标:写100首诗,出一本诗集
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应建设早期的很多作品像打油诗,只求顺口,不讲究平仄押韵。2013年,应建设参加了市老年大学的古典文学班学习,水平得到很快提高。
“几首诗还得到了项瑞英老师的表扬,特别开心。”应建设说,之前自己写诗全靠自学,这种凭感觉写出来的东西让他很没自信,甚至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现在有了前辈、老师们的指点和褒奖,信心十足。
为了提高写诗水平,应建设买来一些唐诗宋词读物仔细研究,还阅读了很多历史书。他写了一批反映永康历史文化的诗作,如《永康变迁》《芝英古镇》《西津桥》……他在一首反映永康变迁的诗中写道:
五金工匠走四方,补锅打铁翻砂厂。
中国府县不离康,辛酸泪水心中藏。
改革春风吹地方,聪明才智老板当。
家里办起小工厂,告别挑担走他乡。
开放道路宽越广,幢幢工厂高楼房。
国际展会招客商,市府领导当红娘。
产品畅销亚非拉,大小五金欧美扬。
百强市县榜有名,永康巨变邓公引。
应建设到现在已经写了近70首诗了,他的目标是写到100首,用心记录生活的真善美,然后出本诗集。”
今年64岁的应建设是芝英镇芝英二村人,别看他只有小学文化,写诗的劲头却很足。
应建设说,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从小就爱看小说,像《水浒》之类的小说名著。开篇都有一段古诗作引子。每每看到这样的古诗,他都会抄录下来,读几遍就会背。“那时候还小,很多古诗的意思都不明白,但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喜欢。
慢慢地,书看得多了,应建设的知识面也丰富了。1981年,应建设在云南做手艺时,有人提出,谁能以“春天”作一首诗,就请他吃饭。
“一年四季在于春,人生一世在青春。百花齐放鸟争鸣,青春美好人爱春。”没想到,应建设信手拈来的一首打油诗得到了大家赞赏。
从那时起,应建设诗兴大发。他认为,诗歌短短几句话,不仅能将事情完整地记录下来,还能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