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催热保健品市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
谨记“四注意” 避免进误区
![]() |
漫画 朱航鹰 |
中国人素有食补的传统,保健食品历来是百姓关注的消费热点。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更是少不得要带上几盒这样那样的保健品。2015年春节将至,按照传统习惯,保健食品消费又将进入旺季。
近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为保障节日期间保健食品消费安全,净化保健品市场,该局早已开始部署,加强节日期间保健食品监督检查和风险隐患排查,加大对保健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做好节日值班和应急值守。
□记者 施娟 李凌灏
11日,某超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离春节只有几天,很多市民都开始准备年货,保健品是年货市场的热销商品,而且促销力度也很大,节前的销量非常可观。
然而,也有市民表示担心,长期以来,保健食品负面消息时有耳闻。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非法生产、非法添加、虚假宣传,无所不用其极,不仅毫无宣传中的效果,甚至还会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在此,针对春节期间消费特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示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谨记“四注意”,避免进误区:
1.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应到信誉好、证照齐全的正规商场、药店购买。不要轻信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健康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不要盲目通过会议销售、电话销售、免费试用等活动购买保健食品。在网上或微商购买保健食品需格外小心,慎防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2.购买时除要认准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外,还要仔细察看包装上厂名、厂址、联系电话、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并妥善保管购物发票和相关凭证。发票上要注明所购保健食品的名称及批号。
消费者如果在市场上发现一个批准文号对应多个产品的情况或有其他疑问,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www.sfda.gov.cn)“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
3.仔细阅读产品标签、说明书,根据产品的保健功能,结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保健食品,消费者在选择时必须注意产品的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
4.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品使用。一些具有辅助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功能的保健食品只有降低疾病风险的辅助保健作用,对于疾病患者绝不能代替药品使用,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贴士
1.什么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2.保健食品的专用标志是怎样的?
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为天蓝色图案,下有“保健食品”字样,也就是俗称的“蓝帽子”。凡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才具备资格使用、也必须使用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图样)和批准文号。目前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标识有2种(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3. 保健食品有哪些保健功能?
《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补充规定》明确了保健功能以及相对应的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目前保健食品可以申报的保健功能共计27项,消费者选择保健食品时,要充分了解保健食品的功能,合理消费。除了这27种功能以外,宣称的其他任何功能都是非法虚假宣传。
4. 保健食品可以治疗疾病吗?
保健食品不可以治疗疾病。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是直接用来治疗某种疾病的。保健食品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其核心作用是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率。有些保健食品有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作用,但仅限于“辅助”;有些保健食品虽然也是由中药或由中药的提取物组成,但这些中药是从保健角度组方,而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所以,切勿将保健食品当药品吃,不然会耽误了治疗时间,还可能使病情越拖越严重。
5.常见的非法保健食品主要有哪几类?
①以胶囊(软、硬胶囊)、片剂、口服液等剂型在国内生产或从国外进口的食品,未经批准而违法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俗称:没有“蓝帽子”标示的);
②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消杀产品批准文号等假冒保健食品的;
③保健食品文号、标志及其声称的特定保健功能等信息与批准内容不符,或擅自增加功能范围,扩大适用人群,改变食用计量的;
④产品或赠品在短期内(3-5天)即有明显体感的可怀疑非法添加了药物;
⑤保健食品没有批准过“改善性功能”,如宣称具有“改善性功能”效果的可怀疑其非法添加了药物。
6.常见的保健食品非法宣传形式有哪些?
①保健食品宣称对疾病有预防或治疗功能的;
②保健食品宣称量化效果的,如服用XX天减重XX斤;服用多少盒不用再吃降糖(压)药等,如“根治”、“药到病除”、“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毒副作用”等绝对化用语;
③保健食品虚构监制、出品、推荐单位信息的;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的“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的;
④以会议、讲座等形式违法销售保健食品的;
⑤以派发传单广告、电视购物广告或在广播电视台健康讲座、会议、座谈会等形式,请消费者现身说法或以专家、权威人士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