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在风俗改变中渐行渐远
![]() |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风俗改变人,人改变风俗,有时候互为影响,互为改变。想通想开了,多少过年风俗,在与我们渐行渐远。让风俗顺应时代变迁,一如除夕的烟花爆竹,一年比一年在减少。
今年两会期间,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在《不放烟花爆竹 共享蓝天白云》倡议书上签字,以实际行动争当环保先锋,做一名不放烟花爆竹的文明使者。今年城区临时销售点将全部取消,这顺应了大多数市民“少放或禁放鞭炮”的共同呼声(详见本报6日3版相关报道)。
因一句“爆竹声声除旧岁”的古语,过年人们似乎对烟花爆竹情有独钟,从大年三十放到正月十五。除夕夜“高潮迭起”,非把老天炸个乌烟瘴气、把天兵天将吓到九霄云外不罢休。好像没有了爆竹,就没了年味和热闹。于是有人毫无节制,把整个小区闹得鸡犬不宁,车辆呜呜报警。最煞风景的是爆竹炸手炸脸,蹿入高层人家窗户引发大火,烟雾之中,救护车、消防车呼啸而来,一群亲友急匆匆往医院奔去……
本该欢乐祥和的日子,却不幸截指的,摘眼球的,满室灰烬的,甚至还有失去生命的,乐极生悲。比如:市一医往年春节期间都会接到10多起燃放鞭炮受伤急诊的病人;去年春节期间消防部门共接到100多起火警,有七成为燃放烟花爆竹引起。
现在人们谈“霾”色变,迫切渴望自己的家乡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天天都有好空气。可是,去年除夕夜本市PM2.5升了15倍,罪魁祸首正是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空气质量差到“严重污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刚刚闭幕的两会上,还永康一片蓝天、给节日一方净土,已成为广大“两美”永康筑梦者的共识。其实,现在过年有许多好玩的,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完全可以做得到。报道中说,广州等地禁放了,杭州也越限越少了,不想放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过年就图个喜庆热闹,但玩无节制,闹过头,风俗就变味了。如今,数字信息技术的革命,早把民俗打得支离破碎,同时赋予风俗更多新的看点与回味。手指点点,一则拜年短信搞定思念;发个邮件、QQ、视频、微信,从地球这端迅即到达地球那头。思念,情感,没有了间距。天天都在过年,吃穿不再是问题,过年的重头戏早已不在吃和穿。也不讲究几世同堂,团圆守岁。央视除夕大餐更失去吸引力,谁还守着个电视屏幕。一拨拨在饭店酒家包年夜饭了,有的都飞到他乡异国旅游过年去了,解放了很多烦琐的礼仪俗套,省下了很多买洗烧煮的力气。
风俗改变人,人改变风俗,有时候互为影响,互为改变。想通想开了,多少历史久远、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过年风俗,在与我们渐行渐远。让风俗顺应时代变迁,一如除夕的烟花爆竹,一年比一年在减少。因为人总是喜新厌旧,因为知道伤人费财污染总不是好事情,他们会想出更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