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永康十大姓氏专记之十 ·
1.71万人姓周 永康第十大姓
北宋时迁入,目前在我市主要分为13支
□记者 章芳敏 俞晓赟
读音:zhōu
永康周姓的主要发源地是河南汝南,最早由当渡周始迁祖周泳约于公元1050年迁入永康。目前,永康周姓主要有两族,一族尊东晋周为元祖,另一族尊宋周敦颐为元祖。
随着历史发展,迁居永康的周姓人因迁入时间、地点不同,又形成了十多支各有自己始迁祖的派别。
据《永康周姓稽考》作者周天明介绍,永康周氏目前可分为十三支:高川周、草墅周、英山周、申亭周、桥头周、泮川周、碓川周、下寮周、当渡周、大峥周、临溪周和石谷周。其中高川周、草墅周、申亭周、桥头周、泮川周、大峥周认为自己是周敦颐后裔,人数约占永康周姓人数的70%。据市公安局数据统计,永康周姓总人口有17176人,为永康第十大姓。
高川周:主要分布于东城街道高镇村、石柱镇前罗村等地。
永康周氏主要分布
草墅周:主要分布于经济开发区大坟山沿村、前仓镇璋川村等地。
英山周:主要分布于江南街道园周村、东村等地。
申亭周:主要分布于舟山镇申亭村等地。
桥头周:主要分布于龙山镇桥头周村等地。
泮川周:主要分布于唐先镇潘川村、唐下舒村等地。
唐东周:主要分布于唐先镇唐东村等地。
碓川周:主要分布于西城街道水碓头村、龙山镇下宅口村等地。
下寮周:主要分布于石柱镇下寮村、华川村等地。
当渡周:主要分布于城西新区李一村、李二村、章店村等地。
大峥周:主要分布于古山镇大峥村、落英山村等地。
临溪周:主要分布于江南街道溪滩铺村等地。
石谷周:主要分布于东城街道东库、唐先镇赵侯殿村等地。
1.圈子。
2.周围。
3.绕一圈。
4.普遍,全。
5.星期。
6.周到。
7.接济。
8.朝代名。
9.姓。
释义
周凤岐保家护民
周凤岐,原名周应朝,字宇和,又字邦聘,号鸣丹,别号存初,今东城街道高镇人。
1578年,周凤岐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其父周勋,字克成,号一山,年轻的时候跟随王阳明高徒钱绪山游学,推崇王阳明的良知心学。1559年,周勋被推荐任常州府儒学训导,为官清正,爱民如子。
1618年,周凤岐考取了庄际昌榜进士。1627年,周凤岐升为工部屯田司郎中,打理节慎库,管理收发经费款项。那时候,大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派下属跟周凤岐索要钱财,被周凤岐断然拒绝。这惹恼了魏忠贤。很快,周凤岐便被诬陷,罢了官。
由于官场失意,不久之后,周凤岐就回到了永康老家高镇村。那年的永康县正值大旱,水贵如油,粮食稀缺,六畜不活,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看到家乡百姓过得如此艰难,周凤岐毅然捐出了自己在京为官时攒下的一些积粮,赈济饥民。
但是,周凤岐为官清廉,积粮也不多,早晚要吃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改变百姓受灾受穷的境况,还得在如何确保旱涝保收上想办法。
经过多地走访、考察,周凤岐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沙田村附近水流较缓的地段筑坝拦水,加高堤岸,然后从坝的上游引水灌溉农田。
为加快进度,周凤岐亲自和乡民挖深河床,在溪中打上松树桩,编成毛竹链。就这样,大伙儿起早贪黑,做了两个多月,没有要官府出钱出人,一条拦水大坝基本成型。
下一步就要着手开挖水渠。怎么开挖呢?周凤岐想,这个渠道要流经每家每户田地,但无论从哪里开挖,都会触及老百姓的田地。经过和百姓们商议,决定从坝脚到高镇北面,就用一匹绑有石灰包的马来圈地。马随意地跑,跑到哪儿,石灰就撒向哪儿,哪儿就是开渠的地方。
就这样,水渠如期开挖而成。又因为渠道是由马后绑布袋撒石灰而成,所以这条坝就叫作布袋坝。从此,高镇村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旱灾或水灾,确保了庄稼收成。
1628年,魏忠贤倒台,朝廷重新启用正直人士,周凤岐受人举荐,被任命为礼部郎中,以后又辗转多个地方,被派往湖广、四川等地任要职。
1642年,流寇猖獗,围攻荆州,当时周凤岐任监军,随即带兵支援。1643年12月,流寇首领张献忠攻破长沙,转攻澧州(今湖南省澧县)。当时,周凤岐正好带兵守卫澧州,奋起反击,但是仍旧战败被俘。面对流寇的百般折磨,周凤岐视死如归,高呼:“吾岂惧死乎?”最后,流寇怒不可遏,将周凤岐断臂剖腹。
1644年,周凤岐被追赠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赐祭葬,并崇祀郡,县乡贤祠。1776年,清朝廷赐周凤岐谥忠烈,事迹被编入《胜朝殉节诸臣录》。
故事
不同写法
隶书 行书 草书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起源
周姓,源出于姬姓,其始祖为尧帝时的农师弃,号后稷,姓姬,被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后世子孙古公亶父,因避西方族众的攻扰,率族人由豳(今陕西省彬县东北)迁居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建立了国家,改国号为周,古公称周太王。
两周时期
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伐纣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省西安市沣水东岸)。姬发胞弟周公旦因辅佐王室有功,其后裔世代继承了“周公”这一称号。周公旦的曾孙,也就是周公黑肩,不幸卷入王室内乱被杀。不过,他的子孙仍旧承袭爵位,在朝中做官,后来这一脉的后世便也改姓为周。
东周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封儿子姬烈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北)。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姬延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大多数周宗亲子孙及周朝遗民则纷纷改姓为周。姬烈第十九世姬邕在东周灭亡的时候,也以周为姓,以示不忘本。
汉唐时期
西汉时期,姬邕后人周仁被汉室封为汝坟候,赐号“正公”。因汝坟地势卑湿,就迁移到汝南郡安成县(河南驻马店所辖县区内,今汝南、平舆、确山、正阳诸县交界一带)。这支周姓在当地发展繁衍,汉唐时成为著名的汝南周氏,后不断播迁,构成了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
名人
周金台,1924年出生,原方岩镇溪下周村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心脏科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常委等职。1994年被美国ABI世界名人传记委员会选为20世纪(后25年)国际科技成就荣誉奖获得者。编著有《长QT综合征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主编《临床心脏电生理学进展》等专著。
周光夏,字士六,号敏山,东城街道高镇村人,世居河南省杞县,明天启五年乙丑余煌榜进士。其祖周荧,太医院吏目,赠江西参政。其父周九皋,字仲明,号望诸,万历十一年癸未朱国祚榜进士,授直隶真定府推官,治政清廉。其兄周光燮,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黄士俊榜进士,因此有“一门三进士”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