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元谁掉的?饼店老板急寻失主
顾客丢钱丢物之事常发生,该店都如数归还
![]() |
![]() |
□记者 田妙联
池妥的古山特色麦饼店位于经济开发区铜陵西路,靠近星辰幼儿园。厨工刘丹丹最先发现这些钱,当天中午11时零5分,刘丹丹无意间看到3号空桌底下有包东西,走近细看,那东西竟是两把百元大钞。“呀,这么多钱!”她赶紧弯腰捡了起来,大喊,“老板,这钱是谁掉的?”
听到刘丹丹的呼喊,正在翻饼的池妥走过去。“上面的纸条还原封不动捆绑着,可能是刚从银行取出来的,两把共2万元。”池妥着急地左顾右盼,“这么一大笔钱,谁丢了都心急。”当时,店里约有10来名顾客,但大家都声称不是自己丢的钱。池妥冲到店门口,大声喊:“谁丢了钱?”没有人回应。
“如果再见到失主,我们能认出来。”池妥说,3年前自己在店里安装了3个摄像头,店内、仓库、店门口各有一个,为的就是发生事情时能“讲得清”。在监控画面中,记者看到,当时,一位中年男子坐在3号桌吃饭,年龄约四五十岁,身穿夹克、戴一副眼镜,就餐时间约10分钟左右。“如果有车牌号就更好了,就能联系上他了。”池妥又调取了门口的监控,包括隔壁富群烟酒店的监控,遗憾的是,监控画面只拍到了人,没有拍到失主的车。 “失主有些面熟,但不是店里的常客。”当天下午,池妥一直等着失主回来,一直等到晚上关门,仍没等到失主。
“小姑娘大学刚毕业,来店里工作2个多月,2万块钱,几乎就是她一年的工资,可她想都没想就上交了。”池妥夸起了他的员工刘丹丹。池妥的肉麦饼店已开了7年,顾客丢钱丢物的事每年都有不少,落在店里的手机加起来超过100只,去年上半年,还捡到了一笔3700元现金,都还给失主。
这次池妥求助本报,希望能尽快物归原主。截至记者发稿前,这2万块钱尚未找到“主人”。亲,如果你是这笔钱的失主,请到铜陵西路25号,找古山特色麦饼店老板池妥认领。
120救护车全年遭遇1200起赖账
拒付救护车费日均三四起院前急救收费有标准
业内人士建议
将拒付者列入诚信“黑名单”
□记者 周灵芝
“120不是免费的吗,救死扶伤不是你们的天职吗,为什么还要给钱?类似这样拒付120急救车费用的情况,每天都会发生。”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胡刚宇说,“去年,120院前急救共出车11700车次,其中约1200车次遭到拒 付,除一部分是无主病人或流浪者外,其余都是病人或家属以120急救是公益机构为理由,拒绝支付。
拒付救护车费日均三四起
拒付120出车费用的事情每天都有发生。急救医生李宏标说,19日就遇到了2起。一起是当天中午,李宏标接到医疗急救中心指令,称一名小伙子在经济开发区科源路与铁岭路交叉口突然晕倒,急需救治。他和救护车司机紧急前往,发现小伙子是因为醉酒导致多处外伤。李宏标对小伙子的外伤进行了清理和包扎,并将小伙子送至第一人民医院。受伤的小伙子很快清醒了,可向他收取院前急救费与救护车费时,小伙子说什么也不肯支付,借口上厕所溜走了。
“另一起发生在城区三环线上,一辆摩托车与电动车刮擦,事故双方伤势都不重,只是一点皮外伤。可双方都不依不饶,打了120后,救护车赶到现场,双方都上救护车。可到了医院后,当事双方都不愿支付救护费用,双方相互指责,都认为救护车的费用应该对方负责。”李宏标说,接到了新的指令,他忙着跟车外出救护,等他赶回医院时,当事双方都已不见踪影。
院前急救收费有标准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城市,120出车是不收费的。如果费用全免,可能会有一些市民稍有头痛脑热的小病就打120叫车,反而耽误了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胡刚宇表示,按相关规定,只要救助电话,就不能回绝,所以急救中心的压力很大。我市院前急救收费标准是按照省物价局有关规定执行,总体费用由院前急救费和救护车费两部分构成,一般急救病人院前急救费为130元/次,危重病人为195元/次,救护车费则按路程收费。救护车起步价(3公里内)10元,超过3公里,每公里2元。
“120急救中心出车后,院前急救费部分已纳入医保,可按相关医保政策进行报销,但救护车费仍需市民自掏腰包。”胡刚宇说,目前运行的13辆救护车都安装了计价器,实行明白消费,患者及家属应按计价器显示金额支付救护车费。
建议把拒付与个人诚信挂钩
面对120救护车收费难的问题,我市现已实施120急救相关费用通过医院收费,即病人入院后,院前急救费从医疗费中扣除。胡刚宇说,这种收费方法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仍有些不能解决,比如有些病人通过救治后不需要住院,院前急救费就比较难收。
“救死扶伤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 市卫生局业务科长胡忠良表示,对于一些“三无”人员、流浪者和其他确实需要帮助的病人,医疗单位从来都是开辟“绿色通道”无条件救助的。对那些应该支付且有能力支付,却拒不支付院前急救费用和救护车费的人,我们参考了其他城市的一些做法,考虑采取一些措施缓解这个矛盾。比如,给拒付救护车费者设立“黑名单”,将拒付人信息与个人诚信挂钩,在拒付人申办贷款、信用卡之类时,供有关机构参考。
购买连环画
让他结缘旧书收藏
收藏“大清第一报”
□记者 黄根根
香格里拉城市花园住着这样一位老人,17年来热衷收藏古籍,省吃俭用收藏了16000余册,他就是72岁老人吴关金。他的收藏涉及清朝民国年间的书刊报纸、连环画、婚书、地契、税票和会试朱卷等,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旧书刊收藏家。
购买连环画
让他结缘旧书收藏
吴关金近日告诉记者:“1998年退休的时候恰逢山川坛改造,废品站出售大量的连环画和报刊书籍,我觉得那些书都很好,于是花了几毛钱一本的价钱买了一些连环画。”从此,吴关金踏上了收藏旧书刊道路。
“收藏旧书刊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当时的人文历史,也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看到有人出售旧书刊,我无论如何都要买回来。”吴关金说。
吴关金告诉记者,旧书刊收藏不仅要收、藏,更要研究,与其他收藏不同,它要求收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比如要了解某个年代出版过哪些代表性书籍;原本、影刻本、复刻本等不同形式的古籍应该是什么样子等。
收藏“大清第一报”
“多年前,我在金华八咏楼的古玩市场买到三份《政治官报》,分别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2日版、3日版、10日版。版幅为18.5厘米×25厘米,每份8张16页,铅字印刷。” 吴关金说。
吴关金告诉记者,《政治官报》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办的官方报纸,在当时被誉为“大清第一报”。《政治官报》每天一份,发行量很小,只有六品以上的文官、五品以上的武官才能“订阅”。报名由光绪皇帝亲笔题写。
“我所收藏的几份《政治官报》正是光绪皇帝死后几天,即宣统皇帝登基前后几天,内容除奏折以外,在‘电报奏咨’和‘恩昭’部分刊登许多华侨组织的贺电。
收藏半份
《新永康周刊》
“《永康日报》2015年1月14日刊登《几张泛黄报纸揭开一段尘封历史》中,没有讲到官办报纸《新永康周刊》,为此,我还翻阅了《永康市志》,也没有查找到任何有关《新永康周刊》的历史记录。”吴关金说,我的这半份报纸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
这半份《新永康周刊》是油印周刊,报眉写“民国二十年(1931年)三月五日 新永康周刊”,宽31厘米,长54.5厘米。长分为五隔,每隔文字竖排油印,内容有政府布告、人事任免和会议决定等时政新闻。
“我觉得《新永康周刊》是《新永康周报》的前身。”吴关金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说,《新永康周刊》是一周一期,毛边纸油印,和《新永康周报》各方情况相似,据此分析,《新永康周刊》创办时间应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为《新永康周报》,停刊于1948年7月。
17载孜孜不倦在古玩市场“淘宝”
古稀老人收藏1.6万册旧书刊
22日,市防艾办联合花街卫生院,在永康信普工贸公司举行了防艾宣传干预活动。他们通过发放宣传册、开讲座等形式向企业职工宣传艾滋病防控知识。
记者 徐庆丰 摄
防艾宣传
25日下午,在经济开发区,古山特色麦饼店的老板池妥向记者求助,有人把2万元钱丢在店里,失主是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年龄约四五十岁。希望通过本报,尽快找到钱的“主人”。
寻找永康 人
践行核心价值观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