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店“八珍糕”的前世今生
![]() |
□记者 施美园
江南一带的传统美食,往往都会沾染一点“皇家”的色彩。在八珍糕的众多传说中,便有一则与慈禧有关。
清代光绪六年九月的一天,西太后慈禧因嗜食油腻而病倒宫中。太医李德生率众去为“老佛爷”会诊,认为其病是脾胃虚弱所致。众太医经过研讨给“老佛爷”开了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处方:茯苓、芡实、莲子、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各二两,共研细粉,加白糖七两,用水调和后做成糕点,并取名“健脾糕”。吃了此糕几天后,“老佛爷”的病状竟完全消失了,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老佛爷”一高兴便将“健脾糕”改名为“八珍糕”。
“八珍糕”并非“八珍膏”
八珍糕虽然和八珍膏一样,都是中医治病的良药,且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有实质上的区别。
山川大药房的朱师傅将两者的区别简要概括为:方不一、功不同、形不随、味相异。
首先配方不同,前者的配方里大致包括山楂、茯苓、芡实、薏苡仁、白扁豆、麦芽、山药、莲子等8味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而后者由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合制成,是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合方;功效方面,前者具有消食、健脾利湿的功效,而后者重在补气血;从外形来看,前者类同糕点,而后者呈浓厚膏汁状;吃法上,前者软糯香甜,与平常糕点无两样,可以当点心吃。后者需遵医嘱,使用小汤匙舀取一勺,用热水化开后服用。
“八珍糕”在山川大药房的延续
说到八珍糕,现在山川大药房的伙计在茶余饭后还偶有提及。
大概是在二三十年前,义丰药号(山川大药房前身)店东瑞云先的儿媳妇梅贞阿婆曾说起,义丰早年来往客人多,其中有过路的同行伙计,有生意来往的远路主顾,还有搭股做生意的兰溪同族。或歇一、二日,或住十天半个月,药号都会招待食宿,有时还备烟酒,做糕点款待。当时义丰的待客糕点,便是以八珍糕为基础的。
据当时老药号的伙计回忆,义丰的待客糕点有其特色,不仅口感好,还具备健脾养胃的功效。原因是糕点里面大都配备了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而且各味药材的加工处理都会格外仔细。就拿拿山楂一味举例,生山楂味酸,有滑肠作用,而做八珍糕的山楂必须是焦山楂,这样才能将生山楂的滑肠转变为健脾开胃。焦山楂的炒法看似简单,却不是一般药工能办到的,炒之太过则成炭,炒之不及又不能去除生山楂的滑肠与酸性,必须要由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亲手炮制。
如今,八珍糕对于山川大药房而言,不是什么御用美食,也不是什么中医秘方,仅仅是义丰老药号留下来的,值得传承和坚守的东西。
为了做好传承,该店从2011开始根据义丰老伙计的零散记忆,对配方进行了摸索,重新制成了同样具备健脾养胃功效的“重阳糕”备用。
“在做法上,我们没有什么新的创意,主要就是在中药选择和制作工艺上把好关。”朱师傅介绍,这款重阳糕选用药性较为温和的中药,而且药材均碾成细末才入糕,这样既保证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又不影响糕的口感。
“既是很好的茶点,又具备调养作用” ,品尝过山川重阳糕的顾客这样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