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军:社区医务第一线的“杂家”
![]() |
图为:陈尚军正在为患者做针灸治疗 |
寻访社区好医生(1)
□记者 李梦楚
孜孜以求,不断进取
陈尚军毕业于临床西医专业,他总想,怎么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又为传统医学做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尚军接触到针刀技术。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形状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锋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发展形成,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针刀医学的价值和作用毋庸置疑,陈尚军想:“若是掌握了针刀技术,肯定能提高中心的医疗水平,为西城街道的居民带去健康。”于是,他利用调休、年休假等假期,每个月挤出半个月的时间,自费到北京朱汉章针刀医院学习针刀技术。
为了能尽快学成归来,他争分夺秒,在这个自己未知的领域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不断拓展、不断创新。如中医对中药、方剂等要求高、难度大,为方便记忆,他将方剂的重点内容提炼压缩,自备一个袖珍小本,将已学过的方剂抄在上面,利用零碎时间背上几个。
3个月后,陈尚军克服了学习前无任何理论及实践经验,学习实践过短等困难,在完全自学的情况下熟练地掌握了针刀技术。回中心后,陈尚军开始对在门诊时遇到的一些病例采取针刀诊治,通过工作实践,他深刻地体会到针刀技术对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3年8月,陈尚军在西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安排下到市中医院进修针灸、推拿技术。进修期间,他又一切从零开始,甘做小学生,认真学习理论技术,大胆实践操作。进修医师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少,陈尚军便回家在自己身上“操练”,掌握了技术之后,家人朋友也成了他的针灸对象。
学成归来,陈尚军独立开展了针刀、针灸、推拿、牵引等多个项目,不仅为众多患者带去了健康,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经济、安全、及时的诊疗平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陈尚军告诉记者,过几天他又要去金华中医院学习针推技术,每个月去四五天。他说:“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只有技术过关了,才能放心为患者服务。”
正是这种对工作的热忱,对患者的责任,对生命的尊重,让陈尚军永远奔波在路上,不断学习。
大清早上班,吃饭不按点,患者一来随叫随到,下班回家后继续看书……这种种“症状”拼凑出了一名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技术精湛、力求创新的医生轮廓。他就是我们采访的主人公———西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陈尚军。
以身作则,锐意创新
从西医转攻中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克服既有的西医观念,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陈尚军常常到图书馆找资料,并将资料上的案例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诊断水平。
多年来,他养成两个习惯:上班时碰到一时解决不了的病例,就利用休息时间查资料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即“带着问题下班”;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朗的理论知识,则通过日常的实践工作加以佐证和体会,即“带着问题上班”。
工作中,一些特殊病例促使他思考。陈尚军告诉记者,他曾经遇到一个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患者丁先生,由于术后硬膜粘连,一时没办法确定针刀定位。陈尚军查阅了许多资料,仍未能明确针刀路径,于是他打电话给远在江西的老师——卢教授,告诉卢教授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将CT片也一并传了过去。“经过和卢教授商讨,最终确定了针刀定位,如今丁先生已经接受了3次治疗。”
由于学过西医,相对于纯中医来说,陈尚军对人体解剖生理结构、神经走向、血管分布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找穴定位等方面也更客观准确。
在日常的工作中,陈尚军总是把“明确诊断”挂在嘴边,陈尚军说:“明确诊断,诊断是治疗的基础。例如一个人手麻,也许是腕管综合征,也许是旋前圆肌综合征,也许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等,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即便重要诊断已明确,陈尚军也会考虑诊断是不是全面,是不是规范,需不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先进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陈尚军尽自己所能,认真“传、帮、带”,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同事。遇有疑难少见病例,便和科室人员一起学习,遇到经典理论知识,便做成PPT与同事一起分享。
陈尚军有一股子钻劲,白天看不好的病,晚上必定翻书找原因,得不到答案,就四处请教有经验的医师。日积月累,他的医术越来越娴熟,能治的疑难症也越来越多。正是由于这些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使得他技长于人。
医者仁心,恪守医德
时刻处在中心的第一线,目睹病人遇到的各种病痛和困难,陈尚军能深刻地理解病人及家属的各种苦楚,也从心底萌生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的观念。陈尚军总说:“我学得很杂。”其实是因为老百姓需要的“杂”,所以他学得“杂”。
采访时,记者遇到前来做针灸的黄女士,这是她第五次来找陈尚军做针灸。黄女士来自舟山镇,今年29岁,每到冬天,特别是月经期,她的腰部及下肢就开始酸冷,“恨不得在腰上绑个热水袋。”上个月,黄女士听人介绍慕名来找陈尚军做针灸,“刚开始也有点犹豫,毕竟只是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觉得有点不太放心。”
面对黄女士的心理问题,陈尚军主动与她沟通,使她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也消除她对疾病的担忧与惧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黄女士说,如今已经做了半个疗程,明显感觉到没以前怕冷了,来月经时腰也不酸了。
谈起病友,陈尚军如数家珍:“前段时间,我们中心已退休的林医生来做针灸,他大腿内侧疼痛,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好转,后来回到我们中心,检查发现是患了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做了两三次针灸后已经缓解了。社区里很多居民都患有颈肩腰腿疼痛,针推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说起对疾病的诊治,陈尚军说:“医生工作需要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当医生没有松口气的时候,也没有拍胸脯的时候,任何时候都要拉紧那根弦,不能有丝毫的麻痹、懈怠和放松。”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浮躁张扬,有的只是脚踏实地和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
“陈医生……陈医生……”说话间,隔壁的病人又开始“召唤”陈尚军,此时已过中午12点。总是这样,无论时间多晚、工作多忙,陈尚军总会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他说:“每每收到病人病情好转的消息,都很开心,能让病人减轻痛苦,就是我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