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永康十大姓氏专记之九 ·
1.83万人姓施 永康第九大姓
北宋时迁入,分布唐先镇、方岩镇、西溪镇等地
□见习记者 俞晓赟 章芳敏
读音:shī
施氏得姓于姬姓。永康最早的施氏是吴兴郡施氏的后裔。北宋宣和年间(1111—1117),施偁(又作“清”)从杭州钱塘(杭州)迁入永康唐西(今唐先)。随其一起迁入永康的还有刺杀秦桧的抗金名将施全。施偁、施全的后裔遂在此繁衍、发展,主要分布于唐先镇等地。
明朝天顺七年(1463),施启从缙云迁居永康西溪镇柘溪,施启后娶黄氏生一子,取名为永缙。这支施氏,郡望缙云郡,是分布我市两支施姓的另外一支,主要分布于方岩镇铜坑、定塘等地。据市公安局数据统计,我市施姓共有18365人,是我市第九大姓。
永康施氏主要分布
缙云郡施氏:主要分布于西溪镇柘溪村、方岩镇铜坑村、定塘村。
吴兴郡施氏:主要分布于唐先镇长川村、上仁村,方岩镇派溪村等地。
1.施行,施展。
2.给予。
3.施舍。
4.在物体上加某种东西。
5.姓。
释义
故事
名人
不同写法
行书 草书
篆文 隶书
施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姓氏纪略》的记载,早在夏朝,就有一个以施为国名的诸侯,在今湖北省恩施县一带建施氏国。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氏,姓施。不过,这一支施氏后来的活动,古籍缺少记载,对于他们的发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无资料可稽。
周朝时期
周朝时,周旦公因辅佐武王有功,其长子伯禽被封到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为鲁国公。周旦公八世孙鲁惠公的第三子名叫姬尾,字施父。姬尾在鲁桓公时便任大夫一职,后来成为春秋名臣。姬尾的儿子施伯就以施父的字为姓,即施姓,史称施氏正宗。
两汉时期
春秋末期,鲁国被楚国所灭,施姓开始从山东向河北、安徽、江苏等几个邻近的省份发展。汉时,易学“施氏学”开创者施仇由沛(今江苏沛县)入长安。施仇曾经与诸儒一起在石渠阁杂论五经同异,雄辩滔滔,诏拜仇博士。
唐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社会激剧动荡,苦于生计,施姓族人开始大举南迁江南,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较大聚落。唐宋之际,居住在浙江湖州一带的施姓经长期繁衍,已经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并时有显贵者,从而形成了施姓历史上的一大郡望——吴兴郡。
起源
施全刺秦
施全,原籍钱塘,北宋年间农历正月初八生,有的施全庙、祠记载他是八月初二生日,卒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二月。施全为殿前司后军督帅,在刺杀秦桧时遇害。
施全、施偁为唐先施氏第一代始祖。施全与弟施偁于北宋迁徙永康“唐西”(今唐先)。当时百姓称他兄弟俩是一文一武。施全自幼喜武,武艺精娴,且熟读兵书,通晓行兵布阵之法。
1127年,金兵大举进攻,攻破开封,掳走宋徽、钦宗两帝及大臣和大量财宝后北返,囚两帝于五国城。施全听到这消息非常气愤。于是离开永康,投奔岳飞麾下。施全武艺高强,很受岳飞倚重。岳飞在昭丰镇与施全结为金兰。施全从此成为岳帅帐前主将之一,收复失地,大破金兵,立下汗马功劳。
1142年,岳飞破金兵于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正欲直捣黄龙府(金国国都)。奸臣秦桧用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回临安,囚岳飞于狱中,以“莫须有”之罪,将岳飞处死于风波亭。岳飞遇害后,施全从岳飞帐前大将军被调回临安任殿前司后军。
1150年,秦桧上早朝途经望仙桥,施全从暗中跃出,手持斩马刀,扑向秦桧坐轿。众侍卫急忙护轿截拦,施全奋力砍倒多人,又砍轿柱,但是寡不敌众,被秦桧的侍卫制服。
随后施全被送押大理寺,秦桧亲自坐审:“大胆施全,胆敢行刺本官,你莫非发心病不成?”施全正义凛然地说:“举天下皆欲杀金人汝独不肯。吾非心病,吾今问汝:岳帅力败金兵,为国为民,何罪之有?却被汝这通金欺君的误国奸臣陷害,含冤而死。吾恨不得将汝这不齿之奸臣,拆骨噬肉,亦难消吾恨也!奸臣,今吾落汝手,杀剐随便!”秦桧怒不可遏,将施全处以“碟刑”(古代的一种酷刑,也就是平常说的千刀万剐)。
施全刺秦是南宋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施全却赢得了后人的推崇。清·袁枚《竭岳王墓作十五绝句》:“小校桓桓道姓施,涌金门外有专祠。雄心似出将军上,不斩金人斩太师。”后人有诗赞施全曰:“烈烈轰轰士,求仁竟不难;春秋称豫让,宋代有施全。怒气江河决,雄风星斗寒;云阳甘受戮,千古史斑斑”。
后来,民间为纪念施全,在各地建有多处施全庙祠。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仅杭州就建有72处施全庙,以众安桥上施全庙最具规模、香火最盛。而在岳飞故里河南汤阴的施全祠前更有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这五个奸臣的跪地铜像(如图)。
施萍亭,1932年生于唐先镇唐先二村。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十四师,1953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任职于浙江省石油公司。1961年自愿赴敦煌莫高窟工作至今。曾任敦煌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第七届甘肃省人民代表。施萍亭对敦煌学研究造诣甚深,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有《法照与敦煌初探》等。
施志刚(1927-2011),字仲甫,唐先镇雅堂村人,1971年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系,1972年起,师从张大千学习水墨画八年。作品参加各类画展数十次,举办个人画展17次。1990年11月,应大陆有关方面邀请,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创作巨幅《江南风光图》,1993年被台湾图书馆收藏。作品还被美国白宫、英国皇家及东南亚各国收藏。
施闻炜(1412-1476),字孟达,唐先镇白莲塘村人。施孟达丰姿俊伟,度量恢宏。虽富甲一方,但慷慨乐善,轻财好施。灾荒之年,开仓放粮或施粥舍食,缺钱求医、孤寡贫穷者,有求必助。施孟达还在我市修建了九桥十寺,仁政桥(今和平桥)、普渡桥(云路村)、普济寺(八字墙村)等都是他主持修建的。
施连星,1937年生于唐先镇唐先三村。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团参谋长、团长、副师长、师党委常委等职。从军31年,在国防施工、战备训练、指挥作战中屡建战功。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施连星率领全团官兵在“673”高地战中战绩突出,荣立三等功。198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广东惠阳地区行署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惠州市总工会主席。
本版资料由施志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