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造节”忙 消费者钱包变瘪
——城区年底商业零售市场透视之五
![]() |
6
■记者 田妙联
漫画 朱航鹰
节日促销、商家店庆、员工内购会……一年到头,商场促销活动连绵不绝。你是否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只要逛街总会碰上这样的“好节日”。那么,一年中你都被“劫”了多少钱呢?眼下,岁末狂欢已落幕,看看商家、消费者都晒出了哪些“成绩单”。
商家销售额增长 消费者荷包“告急”
日前,消费者牟先生详细列出了圣诞节他和女友的消费清单:平安夜西餐300元;饭后电影120元;当天购物,送给女朋友的礼物,一条金手链2000余元,一个包包700多元;加上巧克力以及杂七杂八的还有500多元,共计3700元。牟先生直叹节日被“劫”,花销相当于整个12月份的工资。
“荷包告急,今年花销大,而且衣服贵,1000块钱都买不了两件衣服。”消费者胡巧告诉记者,今年商场促销不断,加之天猫“双11”“双12”期间频繁促销,今年粗粗估计仅衣服就花了两万多元。圣诞节她自己都没舍得花,就给老公买了件某品牌的夹克。
消费者钱包“告急”,而商家对节日的追捧有目共睹。以上周的圣诞节为例,太平洋南龙百货通过人工降雪、百名圣诞老人派送好礼等活动集聚了大量人气,24日平安夜当天客流量达到了8000余人,商场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9%。“从财务报表情况来看,两部分商品的增长最明显,化妆品增长82%,黄金珠宝增长40%。其中化妆品区域佰草集就增长85.9%,自然堂增长95.2%。”商场工作人员吕薇薇说。
大世界家电商场在26日至28日期间推出了22周年庆全场家电特惠酬宾的促销活动,个别品牌甚至推出零利风暴,疯抢5小时。3天内,电视机销售800多台,洗衣机销售500余台。“今年跟往年相比,明显的变化是,卧室彩电尺寸变大。以前人们一般选择32吋,今年基本都挑39吋、40吋。还有,消费额也比较大,一户家庭消费10万元很常见。”商场平板电视部经理俞志伟介绍。
没节“造节”一年被“商用”节日有20多个
“时代不同了,现在放眼各大商家,哪家不在搞活动,谁也逃脱不了‘入乡随俗’。” 俞志伟说。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中被“商用”的节日有20多个,平均每个月都有1个至2个。其中包括7个全民放假的法定节假日: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五一”、国庆和中秋。其他人们比较熟悉且多被商家借用来宣传炒作的节日还有很多,如情人节、妇女节、儿童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此外,还有商家自己的年中、终庆、厂家内购会。
有节过节、没节“造节”。近几年开始流行商家“造节”,2012年以来尤盛。“双11” “双12”、撒娇节、婚庆节、潮爸节等,这类人造节日比比皆是。
“现在的节日数量起码比原先增1倍。”南龙企划部经理汪赛君告诉记者,今年从“双12”开始,几乎每隔四五天,就会推出专场促销。今年该商场活动累计达50余场。
业内人士认为,针对节日消费,消费者易进入“羊群效应”。与日常消费在理念上有着微妙的不同,节日的氛围会使平时精打细算的人也变得大方起来,加之商家促销手段的诱惑、氛围的营造,消费者往往会产生“羊群效应”。往往会因一时冲动,而进行盲目消费。事实上,消费者要理性地看待节日消费,才能做到物有所值。别人争相购买的“好东西”,并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
促销并非长久之计 还要提升软实力
而对商家来说,频繁的促销也是把双刃剑,促销泛滥除了让消费者产生疲惫心态外,也会对品牌资产造成一定的伤害。汪赛君认为,节日泛滥,会造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持币待购,没有促销就不买。除此,节假日营销的行为如果追求短期效益,以损害和削弱品牌资产为代价,只会对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造成损伤。靠长期的差异化的低价竞争,不能成为品牌长足发展的目标。
“之所以造成现在大家都大搞活动、促销不断的局面是因为物品太丰富,竞争对手太多,造成了消费者选择余地大,你不搞活动意味着你就‘坐以待毙’。” 俞志伟说,“作为实体商家在‘入乡随俗’的情况下,更多应该考虑的是软实力的提升。作为家电商,未来的竞争不是你价格卖得多低,而是产品出了问题后,商家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