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胜利街百米一家店,市场急剧扩张面临洗牌
50余家蛋糕店分吃“蛋糕”
■记者 田妙联
从数字来看,我市蛋糕店非常诱人。在百度地图上搜索“永康蛋糕店”,显示记录140条,剔除茶饮品类,50家不在话下。
陈巍可算是赶上了开店潮。去年8月,他瞅准了蛋糕市场,在巴黎商街开出一家名为“蒂纳卡尚”的蛋糕店后,很快就“引来”了9家店的“分食”。与此同时,城区各种蛋糕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胜利街更是达到了百米一家店的密度。
利润丰厚门槛低经营者扎堆
近日下午,胜利街街头,60多岁的吕玉香从一鸣真鲜奶吧出来后,手里多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蛋糕和牛奶。“放学后给孙子吃。我已充值好多次了,每天要花七八块钱,平均一个月要花销200元。”吕玉香说,家长们都这么买,现在蛋糕不再是生日时专享,已成为日常消费了。
除了有市场需求,丰厚的利润是经营者扎堆的主因。密斯特私家蛋糕烘焙师王志明透露,蛋糕利润在60%左右,面包利润在40%左右。他说:“以一个8寸蛋糕为例,所需材料鸡蛋、黄油、牛奶、面粉、糖、水果,采用普通奶油的话成本一般在30元至40元之间,而摆出来卖却可以卖七八十元。”
而门槛之低更是让经营者信心十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能做出蛋糕来。上网找个视频看看,人人都学得会。”王志明认为,私家蛋糕之所以兴起,就是因为互联网让蛋糕技术公开化。
正是因为诸多利好因素让经营者纷纷相中蛋糕市场。据了解,2012年至2014年,我市城区新开蛋糕店就有20多家。与此同时,翻糖蛋糕、慕斯蛋糕、冰淇淋蛋糕、千层蛋糕等新品种也开始交替流行,蛋糕市场可谓如火如荼。
闹市区开家门店要花100万元
而急剧“膨化”的蛋糕市场,也迎来了危机。价格战硝烟四起。“价格越来越低,大家都上美团炒价格。一年之内,8寸蛋糕的价格就掉了一半。” 王志明说,私家蛋糕首当其冲,今年上半年,8寸的蛋糕可以卖一百元,现在只能卖五六十元。
面对竞争的加剧,一些私家蛋糕业主见“无利可图”,转身做起了微商。而实体店也面临“关店潮”。“开开关关,原有的9家店,1年不到就有3家关门了。” 陈巍可说,实体店除了比拼服务和推出新品外,更多的是比拼地段、装修,这也导致了开店成本不断攀升。陈巍可说,我市的市场很不一般,其他城市开家蛋糕店前期投入只需30万元至40万元,但我市不止这个数。在城区开家蛋糕店,房租、装修、人力成本、设备、原材料等算下来,100万元起步。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虽然蛋糕产品的利润比较高,但扣除各种成本,利润空间可能只有20%至30%左右。“而在地段优越的闹市区,由于租金高,甚至更微利。”一位业内人士称。
“混搭”卖饺子面条 蛋糕店纷纷谋转型
去年9月份开出来的卡伦蛋糕,摊子铺得够大,位于城区中心地段,上下两层数百平方米,30多名员工。“一年做下来感觉很乱,特别是蛋糕市场冲击大,利润下滑。现在我卖饺子一天能卖出四五十碗,比卖蛋糕还强。”该店店主陈窈窕说,为应对竞争,今年11月份蛋糕店走上了“混搭”路线,推出馄饨、饺子、鱼丸面、粉干,甚至连温州鸭舌也都推出来了。
而陈巍可却将眼光投向了乡镇。今年下半年,他在前仓开了一家分店,日营业额达到3000元。“今后将花更多的精力开拓农村市场。” 陈巍可分析,城区开店,成本太高,光聘请一个二级烘焙师每月就要花费5000元至7000元。农村市场大有可为,集镇消费水平不低。5天一次的集市,带动的还有周边的各个村。目前农村市场基本还停留在糕点论斤卖,这时候扎根乡镇能抢占先机。
激烈的市场竞争似乎丝毫没有阻挡一些蛋糕店的经营步伐。上周刚庆祝完“5周岁”生日的贝甜合伙人章宏斌宣布,元旦后,“贝甜”将在缙云开设分店。而目前贝甜已有8家分店。
“做糕点,就跟永康肉麦饼一样,食材好、新鲜才能好吃,受人欢迎。” 章宏斌介绍,“贝甜”之所以受人欢迎,除了有经验的西点行政主厨把关外,更多的是严格的新鲜尺度。为求新鲜,公司规定,每日面包烘烤需分时段进行,宗旨是面包只卖一天,一旦过时即刻“报废”。
而“贝甜”的模式也堪称“新鲜”,8家店都采取了“伙伴经营”模式。每家店在开业前,都会抽出45%的股份,让员工分享,并按员工能力大小来分配股份。章宏斌说:“这种模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统一把控贝甜产品的质量!贝甜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