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耀”做别人仿造不了的产品
环氧模塑料产品重量误差在0.5克之内,达到国际水准
经济新常态 产业新突破
15
环氧模塑料产品重量误差在0.5克之内,达到国际水准
■见习记者 楼蕲
突破点:国外类似质量的产品进口60万元左右一吨,而“恒耀”生产的只卖3万元一吨。从简单的有色金属加工到生产高科技环氧模塑料,浙江恒耀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经历转型的阵痛后,完成华丽蜕变。这不仅结束了国内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环氧模塑料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还使电子产品的价格更平民化。
加工有色金属转型做高科技产品
不惜血本引入智力加大科研
近日,浙江恒耀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员工们正忙碌着,他们不是在生产产品,而是拿着扫把、抹布进行卫生大扫除。总经理吕建明告诉记者,车间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因为环氧模塑料必须无尘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哪怕落入一粒尘埃,也会导致产品不合格。
加工有色金属转型做高科技产品
恒耀公司前身是做有色金属加工的,生产车间整天灰尘遍布。10年前,吕建明觉得这个行业污染太严重,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于是决定转型开发新产品。
“永康制造业太发达,要做就做别人仿造不起的产品。”这是吕建明很明确的转型思路。可他寻觅了很久,都找不到合适的新产品,这让他为此整天发愁。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有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推荐吕建明生产环氧模塑料。朋友说这是用在集成电路上的高科技封装产品,凡是电子产品就必定需要,目前还没有该产品的国资生产厂家。吕建明听后眼睛一亮,通过多方寻求,终于花高价买到一张生产环氧模塑料的配方。
有了配方却没有技术人员,产品还是生产不出来。吕建明一次次飞往北京、上海等地,到外资企业寻找合适的人选。费尽苦心,吕建明终于高薪请来了3名技术人员,正式进行生产。
不惜血本引入智力加大科研
恒耀公司所生产的环氧模塑料一进入市场就引起了轰动,从国外进口类似质量的产品要60万元左右一吨,而“恒耀”只卖3万元一吨。杭州仕兰微集团、台湾丽正集团等上市企业第一时间引进吕建明的产品进行试用。经过半年多的试用,各大企业每个月的采购量从几百公斤增加到了十几吨。
市场打开了,可“恒耀”当时的产品只能和外资企业竞争低端市场,吕建明当然不甘心。从2012年开始,吕建明陆续又从外资企业引进了5名技术人员,加大了技术支撑力度。
为了让这些技术人员安心工作,去年,吕建明给每人配备了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车和一套3居室住房,并让他们技术参股。在“恒耀”工作的王工,是最早的技术人员之一,如今,他开着公司配备的帕萨特汽车,住着高档小区,工资加上公司分红,年薪达到了上百万元。
产品向高端发展促使原料降价
去年,吕建明又加大了技改投入。投资2000多万元增加一条新型生产流水线。这条流水线按照国际标准,突破了老流水线在无尘生产、恒温控制等关键技术上的缺陷,这条流水线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投资300万元新添3台自动化质检设备,实现无人化检测,既省人工又省时。引进螺旋成型机,使产品从粉到成型的过程更便捷。公司和省科技厅、浙江大学等单位、院校合作,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这一系列的投入,“恒耀”所生产的产品重量差达到了国际水准的0.5克之内,并先后获得了国家创新基金的扶持,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奖等荣誉。
如今,“恒耀”所生产的环氧模塑料已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投入市场。相关企业采用“恒耀” 环氧模塑料后,使电子产品中的集成电子芯片越来越小,成品越来越轻巧。同时也使原材料的价格一降再降,导致电子产品的价格更平民化。
“现在,电子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便宜。除了提升整体技术,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采取薄利多销的销售模式外,我们也在原材料价格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如今,吕建明对自己当初转型时所选择的产品非常满意,接下来,他信心十足地准备研发高端产品,促使国内电子产品各个档次的原材料价格都能降得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