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万人姓王 分成16支
五代时迁入,遍布我市13个镇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永康十大姓氏专记之七 ·
■见习记者 俞晓赟 王伟建
不同写法
篆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宋体
甲骨文 金文
王【wáng】
1.君主,最高统治者。
2.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
3.首领,头目。
4.同类中居首位的或特别大的。
5.<书>辈分高。
6.最强的。
7.姓。
王【wàng】
古代称君主有天下。
释义
读音1:wáng
读音2:wàng
王
三槐堂的由来
史书记载,周天子的朝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站在这三株槐树下面。朝廷左右又各有九株棘树(酸栆树),卿、大夫和诸侯等分别站在下面,称“三槐九棘”。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祐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
王祐,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后晋,北宋建国后,封为监察御史。起初,王祐深受赵匡胤赏识,官职不断升迁,直到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朝廷内外都认为他是可以做宰相的人才,结果因王祐多次直言忠谏得罪皇帝,后来没能当上宰相。
壮志难酬,王祐心有不甘,他亲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树三株,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
30年后,王祐儿子王旦果真做了宰相,封魏国公,谥号文正。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王旦的儿子王素也以直谏闻名于朝野。范仲淹被贬,众人不敢置一词,唯独王素说:“富弼、韩琦、范仲淹皆有重望,应复召用。”王素的儿子王巩,则擅长于写诗,官至宗正寺丞,与大文豪苏东坡为挚友。后来,苏东坡专门写了《三槐堂铭》力赞王氏。
千百年来,王氏族人都以世出“王家”,郡望“太原”,堂号“三槐”而自豪。
永康王氏派系比较复杂,郡望太原、琅琊不等。据《县前染店王氏宗谱》记载,永康最早有王氏是五代时后晋王孟启的十世孙于天福五年(940)迁永康下徐村。永康王氏主要分布于象珠镇、江南街道、西城街道、东城街道、石柱镇、唐先镇、芝英镇、花街镇、舟山镇、古山镇、方岩镇、龙山镇、西溪镇。
目前永康王氏可分县前王氏、罗川王氏、上市王氏、西街王氏、皇华坊王氏、大塘王王氏、王慈溪王氏、樟塔塘王氏、金杜王氏、橙川王氏、下徐王氏、岩渡里王氏、胡宅塘王氏、王南山王氏、青塘王氏、高川王氏16支。据公安局统计,永康王氏现有31402人,为永康第七大姓。
故事
永康王氏主要分布
县前王氏:分布于城区大司巷、古山镇草席西炉等地
高川王氏:分布于东城街道高镇等地
罗川王氏:分布于东城街道下店午村、杏花村等地
皇华坊王氏:分布于江南街道杨塘岸、西城街道柘坑口等地
上市王氏:分布于舟山镇里木坦、外木坦等地
西街王氏:分布于象珠镇柳墅等地
大塘王王氏:分布于东城街道大塘王等地
王慈溪王氏:分布于西城街道水碓头等地
金杜王氏:分布于花街镇金杜等地
樟塔塘王氏:分布于龙山镇樟塔塘等地
下徐王氏:分布于西溪镇下徐村等地
橙川王氏:分布于方岩镇橙里王、东城街道上王等地
岩渡里王氏:分布于唐先镇岩渡里、格山沿等地
湖宅塘王氏:分布于芝英镇湖宅塘等地
王南山王氏:分布于古山镇南山等地
青塘王氏:分布于江南街道青塘、江南街道里王等地
名人
起源
王麓泉与紫微园
王麓泉,名崇,字仲德,号麓泉。明弘治九年(1496)出生于永康城内县前。祖上就一直有贤名,祖父王福更是被乡邻称为“豫七公”。王麓泉自小聪颖,年纪稍长,便拜了正德进士石泉先生为老师,跟随他学习书史经传,深得石泉先生的精髓。
嘉靖四年(1525)秋,王麓泉省试中举,次年进南京国子监研习深造。四年后,王麓泉先是中礼部试第二名,随后在奉天殿前,接受皇帝考试,赐进士出身,授官吏科给事中。同届的进士中,永康还有程文德、赵銮金。
从此,王麓泉进入了中央权要机构台。他以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兵部左侍郎,出镇湖广(今湖南、湖北)、川、贵三省总督,拥百万锐师,文武悉听节制,得自专生杀,而他临以威武,结以至诚,不战消除几十年的祸患,化解长期以来的民族矛盾,巩固了西南边疆。
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麓泉受奸人嫉妒、中伤,被夺职还家。行到半路,因征伐教化鹅苗寨有功,又官复原职。那时,永康的食盐十之七八靠翻山越岭的山商供给。而富商巨贾厌恶山商争利,联合专管盐务的官员禁止山商卖盐,导致盐价飞涨。王麓泉知道后以实情致书盐务官署,变禁止为开放,百姓无不拍手叫好。后来,王麓泉也常常关注如宽限百姓积欠的赋税、改变永康奢靡之风等问题。
隆庆元年(1567),王麓泉得到朝廷辩白,加俸二级,进阶为兵部尚书(大司马)。现今我市老城区紫微园就是王麓泉晚年在永康的私家花园,而在紫微园附近的大司巷旧时称作“大司马巷”,是以王麓泉的官职而命名的。
王世德(1577-1639),字长民,又字有旌,号回溪,象珠镇人。官至工部主事、湖广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左副都御史巡抚。在广东时先后平定了钟凌秀、刘香老之乱。朝廷论功行赏,授王世德为左副都御史兼云南巡抚,后死于上任路上,终年63岁,朝廷追赠王世德正议大夫兵部侍郎。著作有《左氏兵法》1部,《酉阳文移》5卷,并选刻过《龙川文集》。
王姓来源众多,不过普遍的说法是来自于姬姓。周灵王姬泄心的长子太子晋是中国多数王姓的祖先。永康王氏族人都是太子晋的后裔。
西周时期
姬晋,字子晋,号子乔,大约诞生于公元前566年,15岁就被立为太子,辅佐朝政。公元前550年,谷、洛之水泛滥,周灵王欲以壅堵治水。太子晋因直谏得罪了灵王,被废黜为庶人,谪居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世人遇到他都称他为“王子”,又因为太子晋原本是继承王位之人,后人也称其子孙为“王家”。于是,太子晋儿子敬宗干脆改姬姓为王姓。
秦汉时期
太子晋的后裔传到王离的时候,王氏家族出现了一个里程碑性的变化,这就是太原、琅琊两大王氏的门户分立。王离生二子:长子元,因惧秦汉之战,避乱迁居于琅琊(秦汉时的郡名,在今山东省东南部,郡治在今山东诸罗县),后徙临沂,王元为琅琊王氏之始祖,王羲之就属于琅琊王氏。次子王威留居太原,世称太原王氏,王安石属于太原王氏。
北宋时期
宋代王氏是另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北宋中叶,王祐手植三棵槐树于庭院,说后世必有位列三公的人才,果然后世子孙中连着三代出了位及三公的人才。于是,王姓出现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堂号——三槐堂,该堂号相承相袭了一千多年之久。
王长升,1933年出生于永康,中山大学毕业,1973年至1983年任职于国家建委、国家建设总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3年至1996年任全国市长培训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期间,共举办全国市长研究班22期,培训市长1270余人。著作《八十回眸》一书,系统地回顾他几十年的奋斗经历,是他研究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智慧结晶。
王德棠(1877-1928),原名义裁,乳名大水,后改德棠,字懋之,号狮峰居士,象珠镇人。光绪二十二年中秀才,历任教育会会长、禁烟局正董、县立中学校校长等职,后弃官南下,寓居金华从事律师事务,替民排难解纷,申冤救苦。后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参加光复会。同时不惜重金,倍价购买珍藏名版古籍书画。蕴藏之富,为八婺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