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6版:社会·人物

耄耋退休教师为古镇申报工作笔耕不辍

10年编撰史料4册字数40万

  ■见习记者 黄根根

  近日,85岁的应正东完成《应氏南宗人文·风俗·传说》和《芝英应氏百祠说》的编撰,并在文中首次提出“芝英应氏百祠”的说法。这是自《芝英史话一》和《芝英史话二》之后编成的另外两本书,四本书共计40万字。

  应正东曾从事教育30余年,是我市首届人大代表。2005年,芝英镇开始申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他便四处寻找资料并请教博物馆专家,开始编写史料。

  为家乡申报“省级古镇”献计献策

  应正东是芝英七村人,现居住在园丁新村。1990年退休后,他仍然时刻牵挂老家的发展,经常回芝英找老友聚聚聊聊。“应正东为办好学校,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深受好评。退休以后,他发挥余热,服务乡梓。”这是原全国市长培训中心主任王长升对他的评价。

  2000年,在上海工作的儿子为了能更好地照顾父亲,就把应正东接到了身边。“在家太无聊,我就天天往图书馆跑。”应正东说,他最喜欢借阅人文历史旅游方面书籍。有次,他得知闵行区七宝镇开发人文景观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时,便欣然前去参观。可是,他发现这个古镇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文物古迹,都远不如芝英。

  “与七宝镇相比,芝英镇历史更悠久,半面街更奇特,连传统美食也很多,又是应氏南宗的发源地。如果经过打造,芝英镇完全可以和七宝镇媲美甚至超越它,成为历史文化名镇。”想到这,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忙央求儿子送他回家乡。

  回乡后,应正东便着手研究芝英古镇历史。“芝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人文底蕴深厚,完全可以申报省级古镇。作为芝英人,有义务为申报工作尽点力。”应正东说,他先从应氏血缘追根问祖入手,查找历史资料、翻阅族谱,找老年人交谈,写出涉及溯源、传说、教育、风俗、祠堂和墓图的《芝英史话一》。

  随后,应正东又整理出版《芝英史话二》,在书中提出将芝英古镇以老街为中心建设人文旅游景点的建议,并将芝英历代名人和孝、悌、睦等文化精髓整理成册。

  笔耕不辍编写史料,首提“应氏百祠”之说

  2011年8月,应正东患直肠癌住院治疗。刚动完手术的他躺在病床上立下誓言:有生之年,要为芝英写出两册关于人文历史、风俗风貌的图书。

  出院后,应正东开始编写《芝英应氏百祠说》。“每个祠堂我至少去了三次。第一次去画图,第二次进祠堂内部仔细查看,第三次去拍照。这些年看了100多座祠堂,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应正东说。

  为了写好这几本书,他每次出发去芝英,都要先吃一定量的止泻药,然后雇辆车,争分夺秒赶赴目的地,又得赶在止泻药失效前回家。可他依然乐此不疲。

  在《芝英应氏百祠说》中,他首次提出“应氏百祠”说法: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芝英老村,就有祠堂(厅)102座,再加上九二府君从芝英牵出的17座祠堂(厅),共计119座祠堂(厅)。“该书说法经过专业团队审核考证,具有历史根据。”市博物馆馆长陈景说。

  “现在镇上的一些祠堂被改建为民居,有的因为使用过度而被破坏,其中不乏那些历史久远、工艺精巧的祠堂。”说到此,应正东很心痛,他希望丛书出版后,能够让祠堂得到妥善保护。

  编写《芝英应氏百祠说》的同时,应正东还收集整理芝英高官名人的轶事、尊儒重教的典范和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故事等,编写成《应氏南宗人文·风俗·传说》。这两本书合起来,恰好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芝英古镇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


永康日报 社会·人物 06 10年编撰史料4册字数40万 2014-12-22 永康日报062014-12-2200006;永康日报062014-12-2200009;永康日报062014-12-2200007;永康日报062014-12-2200011;永康日报062014-12-2200010 2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