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保院儿童康复中心运行5个月,多名孩子顺利“毕业”
孩子,我想把所有的最好都给你
![]() |
■记者 陈晓苏
冬日的阳光,格外的暖,一如胡玮的心情,明媚而舒畅。身为市妇保院儿童康复中心的一名医生,胡玮每天都和病童在一起,忙得一刻都不得闲,“在别人眼中,他们有些不太一样,但我相信,经过康复训练之后,他们的笑容,也能和窗外的阳光那般灿烂。”
妇保院儿童康复中心今年7月问世,5个月的时间里,已经为不计其数的家庭送去希望。
28个月大的孩子终于学会抬头
情况改善让家长信心不减
“如果可以,孩子,我想把所有的最好都给你。”也许,这是每一名父母从产科医生手中接过孩子的那一刹,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都说孩子是天使,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但是,却有这样一些小天使,因为言语发育迟缓、视听障碍、智力低下等多重障碍,被人歧视,被世俗异化,天使的翅膀被无奈折断,他们自身、父母以及家庭,承受着无法想象的“生命之重”。
“虽然收入不高,但也要尽全力治好我的孩子。”面对着被确诊为脑瘫的儿子小夏,夏先生心里想的还是28个月前,儿子刚出生时自己内心的喜悦,虽然这些喜悦经常被孩子的病症所冲淡,“但是,妇保院的医生经常告诉我,一定要有信心,因为孩子正在慢慢好转。”
夏先生一直在我市打工,而小夏则由父母带着,在老家贵州生活。小夏十来个月大时,爷爷奶奶就发现他与别的孩子相比,有些异常,比如四肢不会自然弯曲,头也抬不起来,当地卫生院的医生给小夏做了很多检查,没个定论。
大家都以为小夏只不过是发育迟缓了些,就没放在心上。一晃又是一年,小夏的情况依然没什么改变,于是,夏先生把孩子接到了浙江,因为他听工友说起过,杭州的大医院有很多特别好的医生。省儿童医院出具的一纸脑瘫确诊单,犹如晴天霹雳,让夏先生晃不过神。“治这个病,得要很多钱吧?”夏先生喃喃自语,直到医生指着病历上他的住址说:“回永康去吧,永康妇保院是我们这的分院,那里的医生,也能给你所需要的帮助,相比在杭州治疗,能省很多费用。”
“才训练了不到3个月,我的孩子已经会抬头了,四肢强直的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说起孩子的转变,夏先生很是激动,“妇保院的医生看我经济条件不好,就给我送钱送衣物。没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我可能真的撑不下去。”
情况改善让家长信心不减
小夏的故事,在妇保院儿保科,单单是其中一页而已。
“我的孩子,已经排除孤独症啦。”市民徐女士的话语里,满是轻快。徐女士家的乐乐,确实给家人带来了很多快乐,然而,3周岁的乐乐却出现了“怪异”的行为:不会交流、表情呆滞、痴迷于自身、对周围漠然……虽然乐乐的身体状况良好,但母亲天生的敏锐还是让徐女士隐隐感到不安。辗转带乐乐去了很多地方,总能听到医生用惋惜的语气告诉她:“这孩子是孤独症,带回去尽量做些康复训练吧!”
徐女士怎么也不敢相信可爱的乐乐会得这种病。书里这样描述孤独症儿童: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的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是异类,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
无数次在梦里,徐女士和乐乐像一对普通的母子,说着、笑着,在野外尽情玩耍……醒来走到孩子床边,凝视着那张睡梦中可爱的小脸,说不出的心痛便汹涌而来。
“不过,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徐女士说,在妇保院接受语言与认知功能训练后,乐乐已经愿意开口说话,“我相信再锻炼一段时间,乐乐肯定变得更棒,就可以回到原来的幼儿园。”
12日,记者来到儿童康复中心,有个小姑娘在胡玮耐心的指导下,正一丝不苟地做着一个简单的桌上小游戏。游戏中,胡玮不时给她轻声鼓励,每每得到医生阿姨的赞扬,小姑娘都会转向身后的妈妈,希望得到更多的鼓励。
不远处的运动训练室里,还有几个小朋友,正在家长的陪伴下通过运动来锻炼自己的腿部肌力。
几乎所有在场的家长都告诉记者,孩子的情况或多或少都已经有了改善。正是这种改善,让家长的言语间,不约而同都有了“信心”“相信”之类的字眼。他们都说,对于孩子,信心不减。
建议高危儿及早接受筛查
信心也许就是墙壁上那明亮的颜色,也许就是置物柜里那丰富的玩具和一切辅助训练器械。身处训练室里,仿佛置身高标准配置的幼儿园。“这里就是一所幼儿园,是那些特殊的孩子们融入社会的第一站。”儿保科主任李书夏说,目前,还有25名孩子在这里接受康复锻炼,最大的5周岁,最小的才满两个月,“已经有3名孩子完全恢复正常,如期‘毕业’。还有无数接受过短期治疗的病童,在自己家里继续做康复训练。”
近年来,随着产科和新生儿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高危儿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高危儿出现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脑瘫等病症的概率也明显提高。“儿童康复中心应运而生,因为对高危儿越早干预,大脑的代偿和重组能力就越强,效果也越好。”妇保院副院长李红玮介绍,儿童康复是综合协调运用各种方法,比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使病伤残儿童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得到恢复和重建,让他们在体格、精神、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恢复到可以达到的最大限度。
记者了解到,虽然发育速度各有不同,但民间俗称的“七坐八爬”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胡玮也说,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格外留心,医学上对于婴幼儿发育也是有规则可循:一般来说,3个月时婴幼儿就能够抬头,6—7个月能够稳坐,8个月会爬行,12个月左右能独站独走,开始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如果孩子出生时有过高危病症、发育过于迟缓或母体有不良病史等,都建议尽早到发育门诊进行筛查,因为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越早越好。
目前,妇保院儿童康复中心已经配齐了所有康复器械设备,中心5名医护人员也都接受过省儿童医院的培训。“如果可以,孩子,我愿意尽我所能,把所有的最好都给你。”这也是妇保院所有医护人员内心的写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折翅天使”们安上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