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完善动态工作机制
“三微”管理助推大学生村官成长
■记者 徐敏 通讯员 胡龙江
针对大学生村官激情高、活力足、能学习、有创新的特点,经济开发区不断创新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坚持抓小、抓细,实行以微承诺、微行动、微日记为主要内容的“三微”管理,助力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和全面发展,推动开发区整体建设。
“医保办的工作人员来村里,为村民拍照,登记关于医保卡的相关信息。”9日17时17分许,开发区苏溪村的大学生村官吕鹃将手机拍下的一张张现场照片,发到了一个名为“开发区大学生村官”的微信群。
与吕鹃一样,开发区其他村的大学生村官也将各自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图片配文字的形式发到了该微信群。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激扬打开该微信群,看着群里发的信息,各村官的工作动态有图有真相,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据悉,2007年以来,分配到开发区的大学生村官共30人,目前已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位的有23人,出国深造1人,到期解聘2人,目前留任的大学生村官还有4人。
针对大学生村官激情高、活力足、能学习、有创新的特点,开发区不断创新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坚持抓小、抓细、抓常,实行以微承诺、微行动、微日记为主要内容的“三微”管理,助力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和全面发展,推动开发区整体建设。
记者了解到,开发区在各大学生村官负责的行政村显要位置,都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公示栏,亮明村官身份,集中展示村官的形象、联系方式、工作分工、创业承诺和服务宣言,增强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而开发区的大学生村官也在用实际行动服务好园区行政村的各项建设。
“同时,开发区还指导村级组织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和特长,合理分配工作,加强双向融合。”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胡乾喜说。大学生村官朱莹是长城村的村民主任助理,在该村的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中,朱莹勇当重任,发挥其写作优势,连续三个月主动找村干部、长辈和普通群众收集大量资料,并完成文化礼堂资料的整理、编制、校对和排版。上月,该村的文化礼堂建设通过了验收。
下堰头村的大学生村官林敏卓有着硕士研究生学历,却乐意扎根农村建设。自2012年任大学生村官以来,林敏卓一直以“村民”自居,长期为村里“五保户”打扫卫生,帮助学生辅导功课,奔波在基层一线,实实在在帮助解决群众困难和需求,受到了村里百姓的广泛认同。
“林敏卓的这个行为正好契合了开发区组织开展的‘每日一行动、回应小需求’活动。”胡乾喜告诉记者,该项活动就是发挥大学生村官常驻在村,精力充沛和文化水平高的优势,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每天至少为村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此外,开发区除了建立开发区大学生村官工作微信群,还开设了开发区大学生村官腾讯微博,充分利用好数字化工具,完善数字平台,加强每日签到、工作布置、工作交流等日常管理,同时将特色工作发布到开发区大学生村官的腾讯微博。
“微信群成了我们的一个工作交流群,各村官都及时地将各村实际情况通过该平台反馈,让我们及时了解动态。而我们也会通过微信群,及时给予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在村里开展工作。”徐激扬说。他发现,每天要求大学生村官将工作情况发布到群里,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还形成了“竞赛”的状态,大家都在为争优创先而努力着。
“大学生村官平时驻扎在各行政村,对于考核这一块,我们也采用了数字化管理的模式。在微信群里,有一个‘位置’定位的功能。每天上午8点半不到,各村官就会在微信群里发布各自的位置信息,这就好比上班的打卡机一样,做到对大学生村官实施动态管理呢。”胡乾喜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