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谷禾期待永康诗人、作家珍惜机遇多出好作品
诗意地栖居 与自然社会和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日早上,细雨绵绵。谷禾、慕白、叶丽隽、沈方、邹汉明、商略、陈剑冰、江晨、王孝稽、七夜等一批省内外诗人、作家应邀来到陈亮故里龙山镇,参加为期二天的第二届兄弟·康桥水郡金秋笔会。
康桥水郡楼盘展示厅洋溢着浓浓诗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作家协会主席章锦水致欢迎辞,期待诗人、作家们妙笔生花,为永康创作一批诗文。
龙山镇党委书记施礼干以“状元故里,工业新城,湖光圣地”12个字概括了该镇的基本情况。
兄弟控股集团董事长、省作家协会会员李世清介绍了企业发展概况和即将开盘的龙山镇小城镇重点建设项目康桥水郡。
诗人、作家们打着雨伞拜谒陈亮墓,游览了普明禅寺、太平湖、方岩五峰、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吴村。他们仔细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不时地举起手机拍照。永康的青山绿水、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将在诗人、作家们心中化作诗情,诉诸笔端。
本次活动由市作家协会主办。市作协骨干成员参加,并与诗人、作家们进行交流。 ■记者 蒋伟文
谷禾(著名诗人、《十月》文学杂志编辑):兄弟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资在《东海》文学杂志设立“最高稿酬奖”,近年来又设立“兄弟百万文学奖励基金”,奖励文学创作成绩突出的本土作家。一家企业对文学大力支持,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老总李世清血液里有文化因子,而且很有眼光。如果有条件,企业奖励对象不一定局限于本土作家,也可以奖励外地作家。企业支持、奖励作家,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哲学家海德格尔借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来解读“精神”上的“存在”。我想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诗意地栖居”,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永康经济发达,风景秀丽,人文底蕴深厚。永康文学气氛很好,特别是诗歌颇具实力。期待永康诗人、作家能够珍惜机遇,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慕白(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文成县文联主席):向往一个地方,无非有这么几个理由,其一是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其二是独特的历史人文,其三是那里有你想见的人。永康历史悠久,有黄帝铸鼎、春秋铸剑、汉造弩机的美丽传说,而且山川秀丽,方岩乃丹霞地貌的山水奇葩,峰险石怪,瀑美洞奇,更有状元陈亮等等诸多乡贤,可谓是人杰地灵,一方风土宝地。
诗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天下多一个诗人,人间就多一份温暖。再次让我不远千里走进永康的是这里有我想见的人,比如章锦水,比如杨方,比如陈星光……萍水相逢,他们都是可爱的人。
五峰问茶,后吴访古,煮酒谈诗。当下即是云水,庙堂即是山林。人生只有三天。与山水林木共欢乐,伴鸟兽禽鱼同优游。偷得浮生三日闲。
叶丽隽(诗人、丽水市作家协会主席):古有南宋的思想家、哲学家陈亮推崇“农商并举”, 致力于“事功”之学,今有热爱文学的兄弟集团董事长李世清无私奉献,以商兴文,设立了百万元的兄弟文学基金,用于奖励和助推本土作家,这是永康的文人之幸,更是永康之幸!
沈方(诗人):五年前,第一次来永康参加文学活动,曾游览五峰书院、胡公祠、盘龙谷与金竹降村,为永康的山川形胜赞叹不已。那次回去后,一口气写了四首诗:《五峰书院》、《游盘龙谷》、《胡公祠》、《金竹降村》,翌年发表于杭州《西湖》杂志。2011年,有幸拜读了永康诗人章锦水、陈星光编选的《永康风物》一书,除了各地诗人、作家吟咏永康的诗文外,还集中读到了蒋伟文、杨方、章锦水、陈星光等永康诗人的作品,更能彰显永康的文化底蕴。古语云,人杰地灵。无论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观如何秀丽,没有历代的才俊豪杰,就不会形成作为名胜古迹的人文景观,虽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地灵的前提是人才辈出。今年再度来永康,参加“兄弟”金秋笔会,得知兄弟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世清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热情、慷慨的文学赞助人,堪称企业赞助地方文学的典范,人杰与地灵之间的奥秘由此可见。一个文化修养深厚的企业家领导的企业,不仅是当地经济的中流砥柱,而且是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企业的文化形象呼之欲出,可以想象,李世清先生和兄弟集团的文化贡献,必将得到全社会的肯定。
邹汉明(诗人、作家):人文人文,人总是第一位的,好山水自然孕育好人物。永康在古代,首先想到的是陈同甫,这位慷慨激昂的诗人,早已成为永康山水的灵魂人物,八百多年以来,一直是永康的骄傲。他的埋骨之地,成为一方风水宝地。永康在现代,山水依旧,人物杰出,经济发达。永康人内敛,重情义,一家企业别出心裁,竟取名“兄弟”。见到这么一个名字,哪怕是一块有待开发的楼盘,置身其间,也会亲近起来。更有意思的是,兄弟集团的老总还写诗,对文化颇多付出,更是难得。当代永康除了产像李世清这样的企业家,也产一帮诗人,他们以不间断的诗的创作,为永康的人文再次增添一种别有意味的厚度。
商略(诗人):我习汉唐史多年,就史地方面来讲,以前仅仅知道永康立县于三国孙吴赤乌八年,而且是从旧乌伤县分出来的。除了这些,再没有其他了解。后来,因为陈亮的缘故,渐渐地对永康有了更多认识。中华书局1974年初版的《陈亮集》,一度是我案头的重要读物,凡闲暇之时,就读点他的诗词或短文,尤其集中在卷之十五的“序”,十六的“记”、“题跋”和十七的“诗歌词”。于是,我又从文章诗词中认识了永康的一些地名和寺观,比如龙窟的普明寺、洞灵源的紫阳观。
也许是我长年从事儒学研究,受朱程影响较深,对于“事功”理解有失偏颇(把“功”单纯地理解为功利和功名),故而并不十分认同陈亮的事功学说,却十分喜欢他的诗词。尤其陈亮,有宋一代,在豪放一路上,是仅次于辛稼轩的一个伟大诗人。他的词作,语言质朴,不拘俗套,有大开阖,气息通透澄明。而在他为数不多的《记》中,也可以看出他不俗的散文品质。
一个地方的写作氛围,来自于当地的文学传统,并影响着日后的文学传统,成为地方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就是所谓的文脉。我在永康的写作者身上,看到了纯粹的文学精神,没有任何追逐功利或功名的“事功”之举。因为文学从来是一件寂寞和清苦的事,继而有了兄弟集团李世清先生措资百万设立文学奖励基金的善举,为他们解除物质之忧,给他们以支持和激励,既而可以轻装上阵,行出更远。向永康的写作者们致敬,向李世清先生致敬!
陈剑冰(诗人、编剧):在永康,不能不提及龙川先生陈亮、“胡公大帝”胡则,做哲人诗人,行仁政德政,二人各为一代风范人物。古人已古,清香犹在,于地方、于风物、于今人,重要的还是如何传承古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态度、情怀缺一不可。今日永康,“兄弟金秋笔会”也是传承一种,从中可略见古文人古士绅的点滴气息。“十里温香扑马来,江头还见去年梅”,宋人陈亮这句诗,令人闻到此中清香气息之不绝,而诗人情怀、兄弟情谊是可以养人的,也可以养清香之气息。兄弟集团老总李世清数十年为文学贡献,设立基金及奖项,不仅惠及永康文人,且鼓动着一种健康的文学理想,回顾当年,史铁生先生在贫病交加时就曾获过他资助的大奖。而窥观李世清的房地产楼盘“康桥水郡”,其实也有诗的理念注入,“诗意地栖居”既是梦想也是现实。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种传承也养一方人,传承之点点滴滴,与有情有义的作为,是可以相看两不厌的。据传永康地名源于三国东吴大帝孙权赐名,乃永保安康之意。对于山川人物、诗情画意,以及文脉传承之不息,永保安康,即是福音。
江晨(诗人、龙泉市文联主席):由于地理上的相邻,很小时候就知道永康,一直颇有好感。由于学习哲学,大学时代就知晓陈亮和永康学派,心怀崇敬,悉心学之;由于喜欢文字,相继认识一帮永康文友,渐知永康有个实力强劲、人数众多的作家群体,让浙江乃至中国文坛侧目。此次参加第二届兄弟·康桥水郡金秋笔会,结识兄弟集团董事长李世清,领略他的文学情结,尤其在支持永康文学上的大手笔。永康,这座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的浙中城市,让我内心喜悦,留恋忘返。我喜欢永康的自然山水与人文胜景,喜欢永康作为“五金之都”呈现的繁荣气象,喜欢永康人豁达、诚挚的性格与务实、创新的精神。水云间、龙山镇、康桥水郡、陈亮故里、普明禅寺、太平湖、五峰书院、江南艺术馆、后吴古村……我不是第一次来,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王孝稽(浙江文学院签约作家、诗人):永康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这种陌生来自时间和空间上的陌生。永康位于浙江中部,我的家乡苍南位于浙江南大门,两地相距足有三百来公里。永康对我来说,又是熟悉的。这种熟悉来自于我的生活,离不开永康五金产品。两天时间在永康山水间轻松游走,游览了南宋状元陈亮的故里——龙山镇、方岩五峰,和历史文化名村后吴的明清建筑,发现永康是座有品质的城市,不仅有金属的品质,还有诗的品质。金属的品质,是刚硬的,是艰辛的,是智慧的,永康因五金产品而闻名。诗的品质,是美好的,是宁静致远的,是能让灵魂安静的,永康因人文山水,因状元陈亮,因永康诗群而发闪。当永康这些诗人用体温捂热永康五金的时候,该是永康五金发出更加强烈光芒的时候。
七夜(诗人):永康不知道来过几回,单后吴村今年就去过三次,印象最深的不是后吴村的古建筑,而是那棵不曾越过屋顶生长的铁树。因为最使人亲切的,总是仍然活着的事物。然而这次金秋笔会,陈亮、五峰书院、后吴村的铁树反而退居其次,我对李世清这位建立兄弟文学基金用以嘉勉文学创作者的当世乡贤,以及他在二十年前出巨资筹办文学奖,引出王安忆与史铁生的一段文坛佳话,经我的老师柯平先生说出,不由感佩万分。如今谈文学、讥文学、借文学而图谋他事者不知凡几,鲜少真正襄助文学的善人,李世清这般“义无反顾”,足见他热衷于文学的世界,足以温暖人心、补益人生。人说实业兴家,实业兴邦,一家一邦都要借助实业方能兴盛,所以实业兴文也是必然的一个趋势,历朝历代皆然,是以观之永康亦然。而永康的文学创作者能够得此一人,真是大幸。与永康只四十分钟车程的金华,自我入学其中到谋生其里,屈指十数年,可谓闭居在寂寥中造诗,近乎惨淡,独乐乐是自勉而已,何能当众乐乐之万一。如此,我真想从此卜居永康城中,也好疗治我这寂寥与清寒的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