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绿色通道,开展三大类疾病研究,形成五字预防体系
康复科:患者康复是我们最大心愿
![]() |
■记者 陈慧
“在中风康复科,许多患者是因为中风、脑损伤等原因,突然陷入‘半身不遂’、‘全身不遂’的困境。”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市中医院中风康复科主任周文军向记者介绍。可想而知,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许多患者是难以承受的。
采访当日,记者在中风康复科看到:这里既有80多岁的耄耋老人,也有正值壮年的年轻小伙。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指导下,他们努力地进行康复训练。在周文军看来,这一切,离不开患者自己的康复愿望,离不开中风康复科团队的点滴努力,更离不开中风康复科内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康复训练
正能量是关键要素
采访过程中,周文军不止一次地提到“正能量”三个字。“正能量是康复的关键要素”。诚然,对于康复期漫长的患者来说,正能量是坚持的力量。它既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资产,同时也是患者能否迅速康复的重要因素。
37岁的小程是城区一名白领,今年3月份,小程因毫无征兆的脑梗塞,手脚不能动弹,被匆匆送往市中医院中风康复科。“来院时,她一直焦虑不安,甚至一个劲地发抖,情绪很不稳定。”治疗师吕荪荪心里非常清楚,原本可以健康生活的人,突然间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心里受挫是必然的。
为了帮助小程平复心情、重塑信心,吕荪荪及其他医护人员在为其治疗的同时,展开了积极的心理引导。“瞧,你的大拇指能动了,再努力练习,其他手指也会好起来的。”“你做得很标准,可以为其他患者做示范了呢!”对小程的点滴进步,医护人员不断地给予鼓励。有时,就算暂时达不到预期效果,医护人员也会耐心地安慰:“这个动作稍有难度,慢慢来,已经比上一回好很多了。”
“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当时信心大增,循序渐进地练习,恢复得也很快。”谈起康复,小程非常满意,由于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她的手指能运动自如,手臂也可以正常伸缩。康复出院后,她甚至还穿着高跟鞋,专门来中风康复科道谢,并鼓励其他患者乐观面对生活。
这样的例子,在中风康复科数不胜数,一个康复疗程后,患者常与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满载正能量康复后,他们仍眷恋这个“家”,有些人还会回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周文军看来,正是这种能量与信仰的传递,康复科才得以发展和壮大。
开辟绿色通道
提供一条龙服务
在一些人看来,中风康复科的工作大概就是指导帮助病人做康复训练。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就错了。
周文军介绍,市中医院中风康复科不仅涵盖康复内容,还开展以脑血管病、神经症和神经系统变性病三大类常见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这也是该科室的发展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
“我们科室开辟了中风病人绿色通道,为中风病人提供从急性期抢救到早期康复治疗、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一条龙服务。”在周文军看来,一条龙服务不仅能为患者节省费用,还缩短了康复时间。市民李女士就是一条龙服务的受益者之一。
去年11月,李女士突发急性脑中风,被家属迅速送到该院中风康复科。众所周知,中风抢救讲究的是及时,若不能在发病后立即抢救治疗,病人极有可能致死或致残。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女士还是昏迷不醒,家属急得团团转。关键时刻,中风康复科医生迅速组织了抢救队伍,为其开展各项急救措施。由于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后续的治疗也迅速跟上,李女士最终得以康复出院。
相比而言,有些病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80多岁的李大爷便是其中之一。采访当天,记者眼前的他正在做康复训练。“他身体一直很
第二批“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计划启动
市中医院中风康复科主任周文军入选
■通讯员 周飞淦
为加快全省基层名中医队伍建设,省中医药管理局于近日启动了第二批“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计划。经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形式审查、专业知识考试及专家评议等程序,市中医院中风康复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周文军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入选。据悉,全省共有60人入选该培养计划。
据介绍,周文军是金华市康复医学会理事、金华市中医学会理事、永康市名中医。他率先在临床上开展常规西药诊疗基础上结合早期中医中药介入治疗中风,有效提高了中风患者的康复水平。由他撰写的多篇医学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见地独到。他主持了多项课题,其中《通阳开窍汤治疗中风临床应用研究》获我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据悉,“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旨在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常年从事临床一线的中医骨干,以提高临床能力、增强服务意识、继承创新经典理论等为重点,造就一批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名中医,以适应广大群众对优质中医药服务日渐增长的需求。
按照培训计划要求,培养对象在三年中要通过学习古典医籍理论,整理相关传承谱系的学术思想,挖掘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手段,提高中医药诊断水平。
三年后,对考核评审优秀者,省卫计委将授予“浙江省基层名中医”称号。2009年,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王亦专顺利通过考核评审,被授予第一批“浙江省基层名中医”称号。
好,但突然有一天没有力气下地,手指也不能正常弯曲了,就赶来这边治疗。”李大爷的老伴说。
周文军向记者介绍,其实李大爷来医院前就已经中风,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对于这些急性中风患者,只要病情允许,我们会将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相结合,这既是帮他们节省费用,又不错过康复的‘黄金时期’。”周文军说。
10年成长,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周文军告诉记者,多年前,中风康复科隶属内科,它的独立成科也经历了一番曲折。
2000年,周文军前往浙二医院进修,学习康复科的专业知识及前沿理念,让西医在康复科急救中发挥作用,降低患者的转院率。进修归来,历经市中医院长达三年的筹划后,中风康复科终于于2004年组建。
“那时,我们对科室的最低要求是不能比同类医院差。”相较于其他医院,市中医院中风康复科成立并不算早,在常以“年龄”论“资历”的医学界,这显然算不上优势。周文军顶着无形的压力,从未退缩。他说,中风康复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自己手上成长起来,也要在自己的手上壮大下去。
在同事看来,周文军一直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这一承诺。“他尽心尽责,就算康复工作艰苦异常,他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带领团队,走出一条‘突出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中风康复科成立后,康复项目逐步完善。2005年,中风康复科被批准为我市重点医学专科。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农村医疗机构康复理疗专科建设项目单位,成为目前我市最大的康复中心。现有临床医师12名,其中永康市名中医1名、副主任中医师3名、硕士研究生2名,康复治疗师8名,针灸医师8名,设有专家门诊、病房及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中心,设两个病区,病床95张。
据了解,中风康复科还提出了“五字”预防体系进行脑中风的未病预防,即“教、疏、练、检、药”的综合性、立体式的预防体系。“教是指健康宣教,疏是指心理疏导,练是心身训练,检是定期体检,药就是药物干预。”周文军说。
春来秋往,中风康复科医护人员的点滴努力,获得了我市甚至远道而来的患者的点头认可,赢得了他们的满口赞誉。
治疗师为患者做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