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推动殡葬改革
■本报评论员
殡葬改革是天下难事,难就难在要破千年旧俗。但风俗习惯总是随着社会的演进而演变、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步。从1997年起,我市实施殡葬改革,广大群众的殡葬观念已得到逐步改变,遗体火化率达100%。从2012年开始,我市提出了实现生态殡葬的目标,目前全市已有70多个村审批建设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生态殡葬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在我市殡葬改革进程中,违法违规建造坟墓现象比较突出,“青山白化”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许多落后的陈规旧俗也比比皆是。
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根深蒂固的丧葬习俗,是制约我市殡葬改革发展的根本因素。要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宣传教育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市的生态殡葬宣传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很多村民甚至不知相关优惠政策,比如每穴能补助700元等。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百姓自觉自愿参与殡葬改革的认同感。
当然,推进殡葬改革,刚性的制度还是必需的。我市应当全面开展“青山白化”治理,坚决禁止新建私坟,对违规新建、扩建、迁建的各类坟墓一律予以拆除。各部门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尽快建立一支过硬的殡葬执法队伍,对乱建乱葬,搞封建迷信活动等行为坚决依法打击。同时要建立健全殡葬监管执法制度,推行骨灰跟踪管理制度,对玩忽职守的执法部门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推动殡葬改革,根本是抓好制度建设,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带头。各镇街区应当充分利用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敦促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以上率下、模范带动的辐射作用,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引导作用,推动殡葬改革顺利推进。
生前尽孝才是真,旧俗当破,新风当立。今年是我市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的元年。推进殡葬改革任重道远,但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带头推动,广大群众支持参与,全市上下以不胜不休的勇气和决心推进各项工作,我市的殡葬改革就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