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冰异常,厄尔尼诺事件形成,专家预测结论相反
冷冬派暖冬派各执一词
![]() |
![]() |
![]() |
![]() |
![]() |
![]() |
北极海冰融化及其影响的未解之谜
“尤娜谜”
“尤娜谜”一词在北极因纽特语中的意思为“明天”。将北极气候环境的快速变化称之为“明天”,有“不可预知”“不可控制”和“谜一样的明天”之意。科学家将“尤娜谜”界定为:近期正在发生的十年尺度的,与北极及邻近地区错综复杂的环境变化有关的综合现象。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海冰范围和厚度持续减少,升温明显,冻土层消融等。
气象学界通常认为,“尤娜谜”与北极大气环流有关,是气候变化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气候系统中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在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的变化对北极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武炳义对北极海冰减少的现象解释说:“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并且北极气温的升高幅度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除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到北极以外,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水流入北冰洋也是造成北极增暖、北极海冰范围和厚度减少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北大西洋暖水流入,是导致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范围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全球气候影响之谜
北极海冰减少,最初似乎只是增加了气候变暖的例证,或者让一些盼望通航条件更便利、以便开发北极资源人高兴。然而接连几年冬、春的低温、冷害,特别是2012年12月,我国北方乃至北半球多国出现低温、暴雪等极端天气事件,却让北极海冰出现新低的新闻一下子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关联,甚至让人产生类似电影《2012》中的天气猜想。面对“为何今冬如此寒冷”的疑问,中外一些气象学家把成因之一归结为北极海冰大面积融化,“海冰融化直接导致北极海域裸露出了大片的水域。深色系的海水显然比雪白的海冰更加吸热,因此北极海域上空的空气也变得更加温暖。裸露的水域会比冰冻时蒸发更快,而温暖的空气也能藏匿更多水分。富含水分的空气移动到西伯利亚地区,导致了强降雪。”
不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陆龙骅认为,之前网络和媒体上所说的“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极端气候、降雪和严寒频发”“极寒天气或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有关”“北极海冰减少后果很严重、对全球气候演变影响大”等并不十分确切。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气候上来说,近几十年来,北极海冰一直在减少,在此背景下北半球既有“寒冬”也有“暖冬”,并不能用此来解释近几年北半球某些地区出现的严寒天气的原因。
对于近两年北半球寒潮频发的原因,陆龙骅更愿意归因为“北极涛动”和极涡等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北极涛动”是大气环流一个基本模态,关键在于它的变化。“北极涛动”表示的是北极及其外围地区气压反相振荡(此消彼长的跷跷板)的现象,在北极地面为冷高压,高空为绕极涡旋。当冬季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都偏强,北半球出现寒潮的几率更高。“负位相时,北极地区地面气压转为偏高,冷空气在此堆积,而北极以外中纬度地区气压偏低,有利于冷空气从极地向低压地区扩散。这就导致了北半球大范围异常寒潮天气的频繁爆发。”
北极熊踏冰
海冰消融
暖冬派:
厄尔尼诺事件形成
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报道称: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已形成。预计未来3个月,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发展,并可能于12月达到峰值。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比常年平均温度持续偏高的现象。
目前,科学家采用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值”(指当前值与常年同期值之差),作为厄尔尼诺的判定依据。当该海区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表明,今年5—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值已连续6个月达到或超过0.5℃,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被暖水覆盖,并已向上抬升至表层。这表明,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已形成。
气候专家介绍,厄尔尼诺出现后,可能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全球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导致气候出现异常。多年资料分析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当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
冷冬派:
北极海冰异常
今年很可能出现较严重冷冬
北极海冰的变化对于北半球国家的气候变化有着直接影响,第六次北极科考家们观测到北极海冰异常的情况,经过分析推断,我国今年很有可能出现较严重冷冬。
参加第六次北极科考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表示,他们多年的研究表明,北极海冰跟我国冬季气候有着对应关系。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院丁明虎说:“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和喀拉海这片海域,如果它的海冰在秋冬季异常偏少的话,可能会导致欧亚大陆北部的一些冷高压,还有西伯利亚地区的冷高压在冬季得到加强。这些冷高压的加强,也会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的西风寒流减弱,从而有利于这些冷高压向南侵入,也就是说能够抵达我国的北部地区,甚至中部地区。”
丁明虎表示,如果跟往年作一个对比的话,今年北极海冰的分布比较类似2012年的情况,而当年,我国正好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寒潮。近五六年,北半球冬季的灾害性天气一直不断发生,比如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严重雪灾;2012年冬季,欧亚大陆出现了极寒天气;而2013年冬季,北美大陆也是寒潮频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院刘娜认为,这些冬季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北极海冰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刘娜表示,今年海冰的总量跟过去30年平均值相比,依旧是偏少的,一旦海冰偏少后,会产生一个气温的跷跷板效应,导致中低纬度的寒潮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