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3版:时政·新闻

清塘下村污水管网动工了

赶上好政策,村民盼早日完工

  ■记者 陈晓苏

  

  本报讯 近日,看着施工人员在村子里埋设污水管道,古山镇清塘下村村民徐阿姨在晒场上一边收着大豆,一边嘀咕着,“工程什么时候才能完工哟,听说这管子埋好后,脏水就不会乱流了。”从施工队进场施工那天起,徐阿姨就和很多村民一样,盼着工程早日完工,可以“换种生活”。

  清塘下村有260户村民,本地人口870人,还有外来人口300人左右,全村以农业为主,属于集体经济薄弱村。“以前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今年把原先的戏台租给村民当仓库,再加上鱼塘承包款,也就3000元钱。”村支书叶观仁说,如此家底也敢上马180万元左右的大工程,是因为赶上了好政策,所需工程款几乎都是上级补助。确定要进行污水管网埋设后,镇、村两级立即逐家逐户进行统计,收集污水治理的基础性资料。

  对于采用村域自建生态化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我市按户均6000元予以补助,经济薄弱村还能再增加500元,这样一来,清塘下村建污水管网的工程款基本能解决。

  钱的问题解决了,工程实施却依然有难度。这是因为清塘下村的地形有点特殊,四周高中间低,图纸设计需考虑实际情况。“其实这不是最难的,只要在地势最低的地方建两个污水处理池,再通过大小不一的管道将每户人家的管道连在一起。最难的是有些房子和路面都是红石地基,‘开膛破肚’的难度更大,工程量也随之增加,所以进度上不快。”施工人员说,村里民房建设密集、布局拥挤,还是无规则状态,也给污水管网的埋设带来一定难度。

  不过,叶观仁却不怕难,“为了村民的事,再难也要尽力做。”其实,叶观仁的眼光还是很超前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家新建的房子就有了村里的第一个化粪池,当时龙山一带的很多人还来参观过。“从化粪池,再到现在雨污分流的污水管网,时代的进步,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肯定是有利的。”叶观仁也知道,工程施工给村民收割、晾晒稻谷带来影响,希望村民能够谅解。

  “理解,理解。”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村民,他们都说这是好事,一定要支持,“以前生活污水都是随意排放的,有些村民家连厕所都没有。趁着污水管网埋设,家里厕所也能改造改造。”


永康日报 时政·新闻 03 赶上好政策,村民盼早日完工 2014-10-23 永康日报032014-10-2300003 2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