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埃博拉防线相继失守
各国加大管控力度,世卫警告或致西非“政府瘫痪”
![]() |
据英国《金融时报》14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埃博拉病毒的蔓延或将导致西非“政府瘫痪”。
报道称,1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从未见过像埃博拉这样,在一个本已十分贫穷的国家,一次健康卫生事件就能威胁到社区和政府存续的情况。我也从未见过一种传染病会如此强烈地增加政府瘫痪的可能性。”
据悉,英国最大机场14日将启动对埃博拉病毒的强化审查机制。与此同时,英国首相卡梅伦坚称,英国已采取了“有力措施”,阻止这种致命病毒进入英国。
德国莱比锡圣乔治医院14日证实,该院收治的一名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已于13日夜间死亡。
这名56岁的患者是苏丹一名医生。他在西非国家利比里亚为联合国工作时,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9日乘医疗专机抵达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接受治疗。医院工作人员表示,他抵达莱比锡时已经病危。
圣乔治医院发言人马丁·施马尔茨表示,由于安全措施严密,医院其他人员没有感染风险。
死者为德国收治的第三名埃博拉患者。第一名患者是来自塞内加尔的流行病学家,在塞拉利昂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时受到感染,随后于8月底被送往汉堡治疗,目前他已痊愈出院并回国。另一名患者来自乌干达,为意大利一个急救组织在西非工作时受到感染,该患者仍在法兰克福接受治疗。
比利时卫生部13日证实,该国一名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患者当天上午出现高烧等症状,因获悉这名患者本月初曾去过几内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家医院立即决定对其隔离治疗。相关部门需要48小时来确认其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
据报道,美国也誓言要改革对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管控,原因是上周在德克萨斯州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此前,美国自称十分严格的管控流程,但最终未能阻止病毒。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任弗里登13日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对于我们如何处理埃博拉病毒感染事件的管控问题,我们必须予以反思。因为,就算只有一起感染案例,我们也无法接受。”
托马斯说,该中心正在采取应急措施,调整照看达拉斯受感染护士的方式,并且在考察更为深入的长期性改革举措。此外,他誓言要“大力加强”对美国医院的培训工作,他表示:“美国每家医院都必须考虑到遇到埃博拉病毒患者的可能性。”
据报道,这位被感染的护士名叫范尼娜。她是在照看邓肯时接触到埃博拉病毒的。邓肯在进入美国之前在利比里亚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已在上周去世。
弗里登表示,新的举措包括对员工脱去防护服的过程加强监控,这种防护服是员工照看受感染病患时所穿,脱去该防护服的过程也有一定受感染风险。
弗里登说,疾控中心还在探索防护设备的替代类型,并有可能对从埃博拉隔离区出来的人们采取喷淋杀毒化学药品的措施。
目前,在非洲西部地区,埃博拉病毒的致死人数已高达4000人。
时隔40天
金正恩拄拐现身
视察卫星科学家住宅小区
朝中社14日清晨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前往新落成的卫星科学家住宅区视察并给予“现场指导”,但没有说明视察日期。这是金正恩9月3日观看牡丹峰乐团新作音乐会之后,首次公开露面,期间他缺席了一系列重要活动。朝方曾于9月26日承认金正恩身体不适。
报道说,这片住宅区由多座高层公寓楼、学校、医院、幼儿园、公园和各种福利设施组成。金正恩在一张住宅区俯瞰图前听取简要介绍后,视察了这片住宅区。朝鲜《劳动新闻》14日在头版刊发了金正恩视察的相关照片。
报道说,金正恩详细听取了住宅区建设情况,环绕公寓楼、学校、医院等建筑视察并表示满意。他说,这些建筑引人注目,景致极佳。
金正恩表示,公寓房间不仅看上去温馨方便,而且配备了全套家具和固定设施。他补充说,如果朝鲜劳动党为所有公寓配好彩电、被褥等家居用品,那么入住者无需再自带任何用品。
同一天,金正恩还视察了新建成的朝鲜国家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对建筑工人按照劳动党指示高质量完成建设提出表扬。
此外,金正恩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向在劳动党承诺时间内、以最高水平完成卫星科学家住宅区建设的人员表示感谢。他说,建造这片住宅区不是为了展示朝鲜的建筑艺术,而是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的投入研究。
金正恩表示,他期待并相信国家科学院的所有科研人员和官员将为建设富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在金日成和金正日雕塑前,金正恩与即将乔迁新居的科研人员合影留念。
黄炳誓、崔泰福、崔龙海、韩光相、金养建陪同视察。自9月3日在平壤观看牡丹峰乐团新作音乐会以来,金正恩一直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朝鲜中央电视台9月26日晚在播放有关金正恩指导活动的纪录片中说,金正恩“身体不适”。
据新华社
埃博拉药物和疫苗年底前开始临床试验
自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美国等少数具有实验条件的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对此病毒的特性和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分子病理部主任、病毒学教授赵玉琪博士说,美国科研人员和制药企业经过长期研究,已经掌握多种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的研制和生产技术,大量生产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和疫苗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FDA)通常对实验性药物的管制非常严格,若非特殊情况并应病人强烈要求,通常不准被用于临床。但自这次埃博拉疫情暴发以来,FDA已经两次批准对病人使用实验性药物。一次是今年8月对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援非志愿者使用ZMAPP;另一次则是上周对来自利比里亚的病人邓肯使用北卡罗来那生物技术公司的实验性药物brincidofovir。当然,这些药物是否对病人产生了治疗作用尚难判断,但毕竟帮助科研人员取得了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的技术数据。
面对愈加严重的埃博拉疫情,美药品主管当局、科研机构和生物制药企业相互配合,加快了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的研制和临床试验进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合作研发的埃博拉疫苗已在美国开展一期临床试验;相关治疗药物(如加州MAPP公司拥有的治疗药物ZMAPP)的临床试验申请也已递交FDA,将会于年底前开始临床试验。
“一种新药(包括疫苗)从成熟的实验室技术到临床使用,一般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入。”FDA药品管理处官员方国栋博士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按照FDA规定,一种实验性药物在其上市前需要完成三期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安全性和各项指标(如剂量、副作用等)。参与临床试验的人数一期为几十人,二期为几百人,三期则需要几千人。成功完成这三期试验,通常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
由此看来,尽管政府主管部门在积极配合,企业在加大投资,科研人员在加倍努力,特别是临床试验志愿者的积极献身,但等待药物和疫苗破灭正在肆虐的埃博拉疫情看来是很困难的。
该如何应对埃博拉升级
下一个艾滋病?21世纪的“黑死病”?随着西非埃博拉死亡人数超过4000关口,美欧埃博拉防线相继失守,埃博拉疫情又现升级势头。
一直以来,无论欧美,还是亚洲,都表示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遏制住埃博拉病毒。但遏制病毒蔓延不等于不会有零星的病例出现。欧美的3例埃博拉患者均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的第一个患者是一名输入型病例,来自西非国家利比里亚,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他又感染了一名美国女护士。欧洲也是一名女护士在护理从非洲返回的埃博拉患者过程中感染。埃博拉能以这种方式攻陷欧美,难保它不会以同样方式登陆亚洲。
近来,许多国家加强了针对西非旅客的入境检查,这是防范埃博拉入境的重要举措。但必须提醒的是,埃博拉不是感染后即表现出来,而是有最长可达21天的潜伏期。来自西非的旅客完全有可能在入境之后才发病,就像美国上述输入型病例那样,这样的旅客是各大小医院和诊所必须高度警惕的重点。美国政府13日就表示,将要求美国所有医院把来自西非的发热或其他症状病人当成埃博拉患者对待。
在防范埃博拉的同时,也要做好科普和卫生预防宣传工作,并提高工作的透明度,避免在发现埃博拉患者或疑似患者后出现谣言,引起社会恐慌。
埃博拉虽然具有高度传染性和高度致死性,但传播途径有限,只能通过体液或接触污染物品传播。因此,虽然埃博拉尚未有有效药物和疫苗,但仍可有效控制:那就是迅速发现病人,做好隔离措施,快速找到他们的接触者并跟踪观察。这样就会打破病毒的传播链条。近来有消息说,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已经控制住埃博拉的蔓延,靠的就是打破其传播链条。
但让人们不恐慌,不等于说埃博拉病毒不可怕,不等于让人们不害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托马斯·弗里登说:“害怕是正常的情绪。事实上,我们希望护理埃博拉患者的医务人员害怕。我们希望他们对风险保持敬畏,这样才能在感染控制程序上做到没有任何疏漏。”
既然“无形的魔鬼”来了,还是理性、沉着、细致地加以应对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