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9版:专刊·水务

鹭栖沙滩鱼翔浅底东溪水长流

  2011年9月,作为全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试点——西溪镇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2012年9月完工。

  该试点工程实施的范围涉及东溪上卢等12个村,共13.9公里河道。工程涉及疏浚河道13.42公里,新建两岸护岸3.62公里,修复两岸老堤岸3.49公里,护岸两侧绿化0.76公里,新建或修复堰坝12座,新建埠头10处,整治池塘9口。

  东溪别名石川,发源于永康、东阳交界的龙井尖,向西南流经上卢、下赵、下徐、寨口、贾处,至黄溪滩有壶坑洞溪汇入。转向西北经青山口、上坛、上塘头、寺口,再转向东流经西山、石江村流入东阳市的柽溪,流域面积54平方公里,主流长17.6公里。此溪与西流的西溪相对,故名东溪。1968年冬在东溪青山口村乌石头处建拦河堰,将部分溪水引入太平水库。

  董坑溪发源于青头尖,向西流经董坑村汇入东溪,流域面积2.7平方公里,主流长2公里。棠溪起源于后岗头村,从上马村自东向西一直流至尚黄桥村,与缙云好溪汇合,流入瓯江,永康市境内流域面积24.5平方公里。

  省级试点工程完工后已二年了,情况到底怎么样?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市水务局领导的心头,特别经受今年几次暴风雨的洗礼,新建的堤坝、溪岸抗洪能力更是牵系着水利人的心。正因如此,也就有了此番“回访”。

  李辉说,全省把农村河道治理放在永康进行试点,列入试点的还有城西新区、西城街道的倪宅溪、烈桥溪部分河段。既然是试点,当时使用了不少新材料,因为对新材料功能的不了解,不少村还有说法,是成功还是失败,经二年的运行情况如何,对后来的农村河道治理都很有借鉴意义。“想不到东溪等河段治理省级试点刚刚完成,全国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又花落我市,正当我市全面铺开重点县试点之际,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推开了‘五水共治’工作。可以说,东溪河道治理作为省试点,是我市成为全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试点的前奏,抢先一步进行了探索,为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积累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西溪镇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试点

  从人们的好评中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回访”答案

  一路行来,李辉显然已从人们的好评中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回访”答案。“这一路看到了‘鱼道’这一生态治水的做法,人水和谐的溪埠头、拦水坝等,新型材料的使用又体现在哪里?”面对记者的提问,李辉说不妨到上塘头村治理河段去看看。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溪滩古树林,蓊蓊郁郁的,东溪两岸绿树掩映,河水犹显清澈。一道道固定坝把清流拦住,溢出的水流又形成舞动的水帘,喷出洁白的瀑布。对岸有施工人员正在构建小木屋,为拍摄影视剧布置场景。岸边或密林深处不时有游客在摆弄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念。上塘头村支书吕高火说:“河道治理后,溪水水质都变好了,小鱼都多起来了。整治以前,经常有人到溪里毒鱼,整治后大家都爱护这难得的水环境,村里也有人管了,没人毒鱼了。你看,沿溪钓鱼的人很多,那小溪鱼味道鲜美,一钓就是二三斤,一斤能卖100多元呢。”他还有些惋惜地说,因为要开辟成为影视基地,先前水务局在治理东溪时,在树林中种植的麦冬草皮被清理了不少。

  “看,这是格宾挡墙,再过二三年等水草长出来,就将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是合金网中堆积块石砌筑,有空隙,小鱼小虾可以钻来钻云,自由进出。”

  “这一段采用的是生态砌块,每块之间都留有空间,方便小鱼小虾游走‘串门’。”

  随着李辉的指点,记者看到用石子铺筑的格宾挡墙有几处已长出了水草,探手一摸生态砌块,果然发现每块之间都留有“洞孔”,一丁点大的小鱼儿在水中游得正欢。回寺口村参加党员民主生活会的退休教师吕哲民正好经过溪流水道,看到记者连声称水务部门治理得好,为鱼儿怎么生活都考虑到了。赤着双脚在溪中洗衣服的云南来永务工人员吴童说:“水这么清,洗洗也舒服。”他的丈夫坐在溪埠头上陪着她,三岁小女儿在浅滩里嬉水,其情其景,怎一个“美”字了得! 

  李辉说,东溪整治工程新建的堤岸没有被冲毁,用老百姓的话说,防洪安全要求达到了,生态变好了,生物呈现出了多样性,说明水质变好了。建了拦水坝还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灌溉、生活洗涤,丰富了“水文化”。沿途碰到下里、洪塘等村干部,他们都盼着流经村庄的溪流能得到综合治理,这说明生态治河理念已深入人心。

  来到整治后的黄溪滩村口古桥下游,却见改成三叠式的溪坝溪水哗哗流淌,沙滩急流处居然有一只白鹭伴着流水声在东张西望,好不悠闲自在。古桥旁边那两棵树龄达130多年的枫杨,是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如今越发显得枝虬叶茂,其中一棵粗犷的树杆长满了青苔,一直斜向溪流中央,树冠几乎盖住了大半条溪。刚从龙游来孔村走亲戚、看打罗汉、欣赏永康民间民俗文化的杨德才夫妇,正抱着孙子站在大树脚下乘凉:“这里水清、树大好乘凉,景色也不错。”

  溪坝两旁分别设有梯状的“鱼道”,定睛一看,那“鱼道”用鹅卵石筑成,水流进“鱼道”激起层层波浪。李辉说,鱼儿都有上溯性,喜欢逆水溯游而上,修筑溪坝时特地筑“鱼道”,纵向拉通了鱼儿游走的水道,便于鱼类上下通行,能让鱼儿通过“鱼道”到上游去产卵,不至于让溪坝阻滞了鱼儿的活动。记者感觉这“鱼道”的设计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水文化”,简直妙不可言。

  就在古桥上游不远处,来自贵州的余成芳正站在溪边抛竿垂钓小溪鱼。没几分钟时间,他就已钓上了十几尾小溪鱼。溪边长着丛丛水草,那小溪鱼就喜欢在草丛中觅食,余成芳显然是个垂钓老手,深知小溪鱼躲身之处。他说他们夫妻俩来黄溪滩打工做墨斗三年了,他有空就会弄几条蚯蚓来溪边垂钓,只要二三个小时就能钓上四五十条小鱼,那可是夫妻俩的美食。“只有流动的溪里才有这种小溪鱼,能钓到小鱼,说明这里水质好、生态好。”

  来到黄溪滩上游处另一道拦水坝旁,记者看到溪两边同样建有“鱼道”,有钓鱼爱好者正在钓着小溪鱼,眨眼就钓上了两条好漂亮的红溪斑。正坐在太平桥永进亭休憩的68岁老应告诉记者,只要一下大雨发大水,这“鱼道”上就会有成群小鱼参阵似地往上游。李辉说,他也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可惜当时手中没有相机,而在通往壶坑洞村的溪滩处还看到过成群的石斑鱼。

  李辉问老应:“阿公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地方好福气啊。这里还有蜻蜓和萤火虫吗?”

  老应说:“有啊,夏天一到傍晚,萤火虫就一闪一闪地飞出来了。蜻蜓也有,只是感觉比以前少了,多年前蜻蜓是满天飞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萤火虫觉得特别多。”老应还哼起了乡间童年歌谣:“火萤虫,夜夜红,背竹筒。”“火萤虫归农家,大水满溪滩。”

  李辉说,有蜻蜓、萤火虫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原来蜻蜓是吃孑孓的,蜻蜓成阵可以看成是一项生物指标,代表治水基本成功。而萤火虫是吃螺蛳和蚌的,它要在水中生活一年半时间,有萤火虫说明水中整个生物链是完整的,水环境好、生态好,可以作为治水的高级目标。

  这说法还真新鲜。老应说,山区农村污染少,生态好,特别是溪改造后水满了,水质也变好了,一到夏天傍晚,村里男女老少都来溪里洗澡游泳。改造前,溪滩流水少,哪能洗澡。现在溪里小鱼小虾也多了,你看那位刚上岸的妇女就用淘米篮兜了不少虾米,那虾米市场上也要80元一斤呢!壶坑洞村的妇女经常捕虾,一捕就是美美的一餐美味啦。

  当记者问及今年“8·20”那场洪水对村庄有没有影响时,老应说溪里水是很满,但还与溪岸相差一小截,没有满上来。回想二十多年前“7·23”那场特大洪灾遭受的灾害,老应说:“看得出来,河道治理发挥了抵御洪灾的作用。”

  有蜻蜓意味着治水基本成功,有萤火虫是治水的高级目标

  ■记者 陈爱姝

  鱼道、翻板闸堰坝、生态砌块、格宾挡墙……生态河道建设理念的引进、新型材料的试用,让西溪镇东溪水流清澈、鱼儿畅游。

  这是日前记者随前往西溪镇“回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工程的市水务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李辉,在东溪部分河段整治工程看到的令人欣喜的一幕幕。二年过去,经过治理的东溪沿线树影婆娑,风景秀丽,早已成为当地人民的休闲好去处,上塘头与寺口溪滩湿地甚至成为了影视拍摄基地,吸引各班剧组进驻,抢滩拍摄。

 

  ——西溪镇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工程“回访”录


永康日报 专刊·水务 09 鹭栖沙滩鱼翔浅底东溪水长流 2014-09-23 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6;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9;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22;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21;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8;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7;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20;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1;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4;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5;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0;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2;永康日报092014-09-2300013 2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