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锡雕: 老手艺不老
![]() |
■ 盛一原
■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以“老手艺不老的秘密”为题,介绍了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新貌,其中有相当篇幅播放了永康锡雕产业生机勃勃的发展状况。专题片以锡瓶和塑料瓶中分别放入两枝鲜花开始,以数天后证明锡瓶鲜花保鲜优于塑料瓶结束。全片构思新颖,发人深思。我想,如果把老手艺比作鲜花,那么怎样才能让她盛开不败呢?这里大有学问,借此机会,我想以永康锡雕为例,结合自己30多年的从艺经历,对当前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谈一点看法,请同仁们指正。
盛一原(右)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永康锡雕老手艺的前世今生
永康锡雕(本地俗称“打镴”),是永康十大传统五金手工技艺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永康锡雕始于五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清光绪《永康县志》载:永康“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多鬻(yù)技于他乡”,又载:“锡器发展于五代,盛于明清至民国。” 《金华市志》在其“生产习俗”中载:“金华手艺工匠以永康、东阳最为著名,称‘百工之乡’,活动范围遍及全国。永康多铜、铁、锡匠,以钉秤、箍桶、油漆为业……”
据记载,在明代,永康籍官员朱方、程文德等人曾带一批永康五金工匠到云、贵、川传授农业工具生产技术。清代,永康籍官员应宝时任上海道台时创办“江南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就招收了一部分永康工匠进厂,任江苏布政使时,又吸纳了永康百工艺人去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开设前店后厂的打铁、打铜、打锡作坊。民国十八年(1929年)前后,永康手工艺门类47种,其中从事手工或手工为主的金属加工、铸造冶炼的五金工匠有4827人,而锡匠有1173人,1949年锡匠则有1441人。20世纪80年代末,从事小五金手工技艺的人数达4万多人,锡雕产品达到了200余种。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芝英镇岘口村、小派溪村(芝英六村自然村)、练结村,方岩镇后浅村,古山镇寺下胡村为代表的永康锡雕专业村。
从永康历史文献记载和近人著述看,近百年来永康锡雕产业至少出现过四次繁荣:
第一次是民国18年至抗战爆发前,即1929年至1937年,当时永康从事锡雕的工匠有1173人;永康五金工匠已在省内宁波、绍兴、杭州,以及苏、沪、皖、赣等站稳脚跟,形成了享誉百年的名坊名店名厂,如杭州的“李隆兴”,宁绍一带的“陈泰兴”,上海“老大房”,南昌“胡隆兴”,景德镇、九江的“胡盛源”。到抗战胜利后,永康全县各地已形成了许多打铁、打铜、打锡及其他百工作业的专业村。
第二次是抗战胜利后1949年,当时从事锡雕的手工匠人有1441人。
第三次是1980年代,有锡雕艺人一万多,而且出现了五六个专业村,锡雕产品达200余种。
第四次,2002年至今,以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为标志,永康锡雕产品产销规模稳居全省同类产品第二位,产品质量、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及产品研发水平均居行业领先水平,填补了省内高纯度锡制品的空白。“荣盛达”成了浙江省知名商号。而在其他的时间段,永康锡雕多次衰落,甚至濒临消亡。
永康锡雕老手艺盛衰原因初探
综观近百年来锡雕手艺的几盛几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市场,正如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老手艺不老的秘密》中所言:“老手艺要回到生活,要有人使用,毕竟是使用的人养活了老手艺。”
那么,同一种手艺,为什么有时有那么大需求,有时却很少需求呢?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 、政治因素。
一般说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市场繁荣。如上世纪的30年代,是民国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永康的锡雕行业突破了1000人;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具兴,农村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农民有了务工务农的自主权,锡雕产业勃发,从业人数突破一万人。
反之,在上世纪40年代的抗战时期、50年代“一化三改造”和三年困难时期、文革时期,锡雕老手艺生存空间就极少,甚至停产。
(二)、原材料因素。
现已查明我国是世界上锡资源大国,但在抗战时期,冶锡业停产,运输线炸断,锡艺人无锡可作。在20世纪50年代,锡作为国家稀缺工业物资被严格管控,锡器业因原材料匮乏而陷于疲软, 永康锡雕也曾处于类似境地。
关于原材料造成市场影响的另一因素,是锡制器的含铅量问题。由于传统炼制工艺落后,一些老锡器中常含有一定量的铅,锡制食具或饮具含铅过高,就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这对锡器市场的萎缩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个旧锡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以提纯度99.9%以上而闻名世界,被伦敦金属交易市场制定为国际免检产品,成为仅次于金银的“绿色环保金属”,这对振兴我国锡雕产业是一大促进。而英国早在18世纪70年代,发现了一种由锡、铜、锑组成的新合金,被称为“十大不列颠金属合金”,被广泛用来制造锡器。英国还制定出一套评价锡器等级标准,并颁发法令来进行贸易。马来西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该国锡雕发展与英国的上述措施有很大的关系。
2002年,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在浙江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投入60万元,委托浙江大学等单位进行新型锡制保鲜容器的研究和开发,历时六年,于2008年通过验收,达到“茶叶保鲜期大于三年,药材保质期大于八年,鲜花插放保鲜期延长一周以上”(见浙江省科技厅浙科验字(2008年)272号: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证书)
项目完成后,公司形成了年产锡制品容器120万只的生产能力,实现年收入630万元,利税101万元。这是依靠科技创新材料打开市场的典型案例。
(三)传统文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国家缺乏正确完善的文化政策引导策略,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从1950年的“一化三改造”开始,手工业者不得个人开业,1958年“大办钢铁”,一些手艺人的工具都成了炼钢铁的材料,投入熔炉。文革期间,做手艺被看作走资本主义,从业者被迫歇业,更不准外出。这些极“左”政策对锡雕从业人员的打击是极为严重的。此外,在“全盘西化”思潮影响之下,许多人一味崇洋媚外,将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弃之如蔽屣。
(四)价格优势丧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把品质较好的锡壶,其价格约等于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当时价格低廉的玻璃制品、铝制品、塑料制品大占优势,手工锡制品失去了价格优势,老手艺就失去了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生存空间。
(五)民间工艺美术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后继乏人。
推进老手艺传承发展对策和建议
第一,要站在新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工艺美术,刮目相看中国的老手艺。
习近平主席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这文化不单单指国学,也包括最具民族特色的,或带有显著民族特性元素的工艺美术,包括老手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美丽、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集成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第二,要完善文化政策引导策略,培育文化创新发展的健康文化生态环境。
我建议,国家要设立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基金,专门用来扶持杰出的工艺美术人才,鼓励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创作优秀工艺品。要像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那样,设立国家级工艺美术奖。要进行国家级的工艺品牌评选,对被评为国家级的工艺品牌可以授予“国宝”称号。
同时,国家的各级博物馆、政府机构,银行、宾馆、机场,车站和央企、国企,都应开辟空间,向人民群众展示我国的国宝级当代工艺品,以提高民族自信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推动中华民族创造力再次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并以实践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第三,国家要加大力度,保护工艺美术的知识产权,严惩侵权行为,使工艺创新物有所值,生生不息。
知识产权保护将使手工艺人的创作得到保护。作为在实践第一线的手工艺人,新的锡雕创作刚刚一面市,很快就会被其他同行抄袭,使得新的作品和产品在市场经营过程中,价格上缺少竞争优势,很难长久生存。我国在加入WTO后,已经对国际社会履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承诺,如果可以将相关制度和法规引入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就会大大提高手工艺人的创新热情。这样,锡雕手工创作将会呈现新的高潮。
第四,刺激文化消费,激活老手艺市场。
国家可以通过对高端工艺品进行投资的方式来刺激工艺品市场。各级政府可以把“三公”经费节省下来,用于民生。我们可以从中划出一部分,用于购买艺术品等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此外,我们还可以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购买、收藏本国工艺品。
150多年前,我们永康的象瑚里村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大祠堂——占鳌公祠,考其原因,是那一年东阳大旱,颗粒无收,大批木雕艺人来到永康,只图一饱,不要工钱,占鳌公祠的主人获悉后请他们来建房。东阳艺人为了能延长吃饱饭的日子,故意放慢进度,对房屋的建设不惜功夫,雕梁画栋,精雕细琢,于是有了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祠堂。这实际上是“以工代赈”,但确实滋养了老手艺。
这种“以工代赈”的思路,对于激活文化艺术消费市场,振兴老手艺,也许是一种启迪。
第五,老手艺自身要加快传承和创新。
从当代永康锡雕和马来西亚锡雕产品看,创新的途径有:
——功能新发现。例如锡制品的杀菌、防毒、保鲜功能,是随着冶锡技术的提高,锡纯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的。近几年技术人员又发现锡具有防辐射的功能,能阻挡好几种射线。发现了新功能,我们就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
——材质创新。
——工艺创新。锡雕有平雕、浮雕、堆雕、透雕、镂雕等工艺。木雕是用“减法”,锡雕是用“加法”,要在“加”字上多下功夫。除了用纯手工外,还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电脑技术、数控技术等,对工艺品进行了精制、巧制。
——题材创新。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各个时期的作品题材也要变化。我们要多选用饱含人性美、亲情美或含有人生哲理、普世价值的题材,博得当代人的喜爱,
——型制创新。古代的锡雕制品除了皇宫和官府使用以外,大都是小巧玲珑的民间工艺品。而当今的锡雕工艺品有一些以观赏为主,或以建筑装饰为主,要产生视觉冲击力,就要求型制上有突破。
——审美观念创新。
明式家具简洁明快,清式家具厚重繁琐,折射出两朝主流审美行为的心里积淀之别。现在人们的审美取向也以简约、明快、精致为主。锡雕制品应该“让时尚点亮传统”,“平时见奇,浅处见深,拙中藏巧。”
第六,采取特殊措施,吸纳、培养工艺美术人才和老手艺传承人。
所谓特殊措施就是以类似师范生录取、培养的政策。国家可增加对工艺美术院校的投入,设置老手艺专业,提高相关教学人员的待遇。适当降低工艺美术院校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对老手艺人的子弟学习父辈相关专业,在年龄、身体、文化成绩等方面还可以适当放宽录取条件。
目前,我国正处产业转型期,工艺美术产业自身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少、用工多、附加值高等特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工艺美术工作者要抓住机遇,不负使命,多出好作品,以报答时代,报答人民,报答国家!
(作者系浙江荣盛达锡制品公司董事长,浙江省“非遗”项目永康锡雕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