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们办《征兵》小报
■ 徐子明
前几天,看到我市新兵身披彩带,胸戴大红花奔赴军营的场面,我不禁回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征兵的情景。
当时芝英是大区,分辖芝英、油川、黄店、溪岸、方岩和岩后六个公社。每年征兵工作进入高潮,芝英区以公社为单位,由公社和大队干部带队召开适龄青年的宣传和体检动员会。
县里非常重视,把芝英当做典型来抓,并派出多位干部前往指导,来县接收新兵的部队干部也亲临巡视。芝英区人武部部长宋世春有多年的征兵经验,而且办事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下属做好宣传、体检、后勤等工作。
每年那段日子,区人武部就会临时抽调我、应加洪和应焕星老师一起,协助做好征兵宣传工作。
我们提前一天到区里做好会场布置,写好标语,在公共场所挂出横幅,营造征兵的政治气氛。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遵照宋部长“快速、准确、有力、高效”的要求,一天出一张《征兵》小报,用这种的形式来做思想工作。由于政宣组人手少,时间紧,我们必须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深入到各个公社、大队,及时采访和收集干部、适龄青年及家属在征兵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事例,并马不停蹄地写稿、组稿、编稿。
紧接着就是由我依稿排版、刻写、印刷。要求版面新颖,标题醒目,用正楷刻写,字体端正、无差错,印刷时要求报面清楚无污点。为了小报鲜明醒目,我们采用套红印刷,每期印数不少于400份。我们要求每道工序都要专心致志,小心谨慎,争取把《征兵》小报办好。
小报虽小,但宣传效果很明显。先进起带头作用,模范树立了榜样,大家你追我赶,把芝英的征兵工作搞得红红火火。由于工作出色,我们多次受到有关领导的表扬。
很多在外的适龄青年自觉放弃工作,千里迢迢赶回家报名应征。有的农家兄弟几人争着参军,如溪岸公社下徐店大队的徐火洪与徐火伦兄弟,他们争着参军,互不相让。古塘里大队施有远、施有钱兄弟俩也都想当兵,但名额有限,只能约定一年一人参军。有的适龄青年因为父母有思想疙瘩,不但自己苦口婆心地劝说,还请亲朋好友出面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有的单丁独苗的青年态度坚定,要求应征入伍。还有一些在校学生,也想弃笔从戎。
的确,广大青年长期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思想觉悟很高。他们认识到,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责无旁贷的神圣义务。“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一批批适龄青年通过政审、体检等道道关口,光荣地接受祖国的挑选,然后投身到军营大熔炉里面接受千锤百炼,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田头小土屋”谜底: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