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1版)
![]() |
(上接11版)
为家长、孩子服务,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这是一份良心的事业。望家长排除顾虑,不要对老师进行送礼。我们相信,有一片师德纯净的天空,才会有孩子无暇的快乐童年。【解放幼儿园】
教师节来临,解放幼儿园发短信呼吁家长不要送礼。
我们永康的家长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不但期望孩子能进名牌学校,更期待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和重点培养,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不少家长纷纷向老师送礼,购物卡、现金、奢侈品包包、“家常便饭”、“结伴出游”……礼品内容不断升级,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这个“结”也越缠越死。
记者采访了我市各个学校的多位老师,老师们普遍表示“吃人嘴软,拿人手软,我不想嘴软,也不想手短”,但收礼这事儿却也不绝于耳,那么,收礼的老师哪儿去了?永康没有收礼的老师?我们不否认有些老师收受过贵重礼物、礼金,但他们自个儿也觉得“说不出口”。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只要有一粒老鼠屎,这锅汤就能变了味。但我们能以偏概全吗?不能!绝大多数老师表示,为了“拒礼”简直不胜其烦,为了“回礼”更是得花费更多的功夫,甚至是金钱,有些家长送了礼,就提不合理要求,老师收了礼,也不好意思直接批评孩子,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一点好处都没有。
“放了老师”就是“救了孩子”,正如永康生活网一位网友说的:“要不得啊,从小就教育这些,将来不就行贿了……”,是啊,有哪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把心思花在读书上而花在“拼爹”上?有哪位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品德收到污染,不追求正直善良而坠入虚情假意?采访中一位小学生的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送礼?关家长什么事?”
解开送礼这个死结
教师节“送礼”蔚然成风,家长的出发点当然还是为了孩子,然而,想通过礼品,通过金钱的付出来换取老师的“特殊照顾”,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不正确的。送礼,孩子不但没有成为受益者,反而成了受害者。他们原本质朴纯洁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品德也会被不良风气所沾染,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原有的淳朴的情感也将变成赤裸裸的物质交换,尊师重道的传统意义自然也就会消失殆尽。
一位网友的话令人发省:“钱,也许能让你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照,却无法赢得老师的尊重和爱,反而会很轻易地葬送一个孩子的尊严、自信和奋斗精神。”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最大的职业荣誉感是学生的喜欢和尊重。每一个有良知的老师都不会因为学生是否送礼了而改变对学生的看法,也许老师不能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他们对这些学生“青睐有加”:学习主动,懂礼貌,尊敬老师的学生,这就如同兄弟两的其中一个比较讨父母喜欢,可你能说父母就不爱另一个孩子吗?如果真的希望老师对你的孩子“另眼相看”,还不如从培养孩子入手。
“言传身教”,与其指望老师能够对孩子多多关照,家长不如每一天都抽出点时间,多陪陪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把一个健康活泼、谦和好学、自尊自爱、遵守规则的孩子送到老师面前,如果你的孩子还达不到你的期望,相信老师也愿意和你一起努力。
送个好孩子给老师
当教师节笼罩着物质化、功利化的阴霾,别说外界左看右看不顺眼,就连大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老师也感觉别扭、羞辱、煎熬,有的老师甚至说:“还不如取消教师节算了。”对于这些老师来说,他们为了无愧于自己的这份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但面对教师节送礼这一不良风气,他们无言、无奈、无力,他们甚至已经无法坚守内心那份独特的职业自豪感。
“现在师生关系颠倒,学校和老师都谨小慎微,生怕越雷池半步,说句重话都能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不少老师纷纷表示,现实的情况是因为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学生与老师如果发生矛盾、冲突,不管事情的起因如何,不管谁是谁非,社会舆论往往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到老师头上,指责老师违反师德,而对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但一个连老师都不尊敬的学生,又怎么指望他会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会有人把“教师节别送礼”的呼吁当真吗?准备送礼的家长们,可能不会认真看这一篇文章,他们会跟随社会整体氛围作出选择,而不是听信一种道义感召。其实,有一份礼,我想老师们都会愿意收,如收到学生发来的报报喜忧,表表感激之意的短信,或者有学生去看望他,陪他聊聊天,唠唠自己家庭、工作。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动动手,给昔日的恩师发条短信或写张明信片,道一声感激,道一声珍重,道一声“教师节快乐”。
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谢谢您!老师,节日快乐!
尊重是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