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15版:中医院

骨伤科: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

与杭一医长期合作,引入省级高端医疗资源

吕伟胜在接诊病人

胡祝良为病人做颈椎复位

  ■见习记者 陈慧

  市中医院骨伤科成立于1985年,现有医师10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4名,与杭一医长期合作。每周二,杭一医骨科主任医师来该院坐诊及开展手术,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服务。

  近日,记者走进该院骨伤科,与市名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吕伟胜,市名中医、副主任中医师胡祝良,以及当日坐诊的杭一医专家王卫面对面交谈,了解骨伤科医生对崇高医德的一贯坚守,对医学理念的不断革新。

  吕伟胜

  科技在进步,观念要跟上

  吕伟胜陪伴骨伤科走过风风雨雨20余年,见证了骨伤科大大小小的进步、演变。他回忆,1992年,他到上海曙光医院进修,发现该院深夜依旧灯火通明,有种时刻待命的医疗氛围,让他心生向往。

  随着就诊制度逐步改进,就诊效率飞速提升,吕伟胜的夙愿得以实现。“现在,无论何时,如有危急重患者,只要主刀医生一个电话,各个科室会主动配合,立即开展手术。”吕伟胜说。

  虽然手术便利惠民,但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愿配合的患者让吕伟胜焦急不已。每次遇到这样的病人,他总是细心地开导,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帮助他们摆脱病痛的梦魇。

  8月的一天,上午9时,一名来自舟山市的患者李先生被其妻子扶到骨伤科,该患者双脚踝关节以下无法动弹。经过仔细诊断,吕伟胜告诉李先生:“这样的情况,光吃药、保守治疗已于事无补,必须马上手术。”

  李先生却摇头不答应:“手术致残了怎么办?我不接受。”“不手术,你几乎难逃残疾啊!”吕伟胜既焦急,又无奈,却依旧苦口婆心地劝说。僵持到中午12时,李先生见拗不过医生,转念一想,医生不可能做没把握的事情,为自己揽麻烦,于是答应手术。

  一个月后,李先生回市中医院拜访吕伟胜,激动致谢:“当时多亏你耐心开导,要不然,我下半辈子要在轮椅上度过了。实不相瞒,我表弟就是因为害怕手术,现在走路一拐一拐的啊!”

  吕伟胜说,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要把“致残”的老观念转过来。不然,科技在进步,观念跟不上,太可惜了。

  随着骨伤科手术向失血少、恢复快的方向发展,不少高龄老人也勇敢地走向手术台,甩开疾病的包袱。对于老年人的手术,吕伟胜感触颇深:“老年人常伴有许多并发症,需要心血管科、麻醉科等专科医生的帮助,他们是手术坚强的后盾。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主刀医生才可以专注于做手术。”

  7月初,一位97岁的傅阿公因椎体压缩性骨折,被家人送往骨伤科。考虑到傅阿公年纪大,承受能力弱,吕伟胜和阿公家属反复沟通:“阿公年纪大,不适合开大口子,为他做伤口小、失血少的微创手术比较合适,恢复得也比较快。”尽管对手术有信心,吕伟胜仍担心傅阿公受手术刺激,引发心脏病、高血压。这时,医院的心血管专家主动请缨,全程监护傅阿公的血压。

  由于就诊及时,手术顺利,傅阿公第三天就可以出院了,其康复之快,让家属惊叹不已。出院那天,傅阿公拉着医生的手说:“我已经做好起码躺十天半个月的打算,没想到这么快康复了!”

  胡祝良

  从医30年,每次诊断都格外用心

  骨伤科的另一名市名中医胡祝良,则擅长将医学与机械力学结合。在他眼里,两者具有相通之处,都要通过严谨的思考处理故障。

  胡祝良认为,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面对这台仪器,既要机械师的勤于思考,又要有医生的善于观察。用他自己的话说,人体零部件不能随意更换,所以相比较机械师,医生责任更为重大。从医近30年,他始终坚持“尽责”这一原则,每一次诊断都格外用心。

  8月26日上午,缙云的王先生前来就诊。“从拍片看,腰间盘稍稍突出;从症状看,与腰间盘突出几乎吻合。”胡祝良说。

  “那可以尽早手术吗?腰痛太难熬了!”王先生问。

  胡祝良并没有马上确诊,而是细细询问:“平时痛是什么感觉?在什么位置?”

  “腰痛,有时痛到凌晨两三点还睡不着,偶尔腿上皮肤会痛。”王先生说。

  不经意的一句“皮肤会痛”,引起了胡祝良的重视,他仔细观察王先生皮肤痛位,发现其大腿后侧起了带状疱疹。而这情况,竟连王先生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据悉,神经痛同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由于痛状雷同,极易将其与其他病症混淆,造成误诊。

  “要是没被您发现,病痛治不好不说,还忽略了带状疱疹!幸亏没有马上手术!”王先生握着胡祝良的双手,连声道谢。

  上世纪90年代初,市中医院在我市率先开展小针刀手术,刀尖是平滑的。用了段时间后,胡祝良觉得平头小针刀不能横切。“那时,我自带磨刀石,一有空就磨一磨,磨出了宝剑头。你想,急救关头可是争分夺秒,小小的改良,有时还真能派上大用场!前段时间,还有人过来要这刀呢,很有趣。”胡祝良说。

  随着中医名声日盛,很多缙云、武义、东阳的患者赶来就诊,胡祝良的诊室每天都被围得水泄不通。他说,虽然忙碌,但是看着他们康复,觉得再累都是值得的。

  采访当日,胡祝良同样忙得不可开交。午休时间到了,市民朱女士因颈椎刺痛前来就诊。胡祝良沿着她颈椎,变换了几个手势,问:“是这个位置吗?好,放轻松。”说着,他一手托其下巴,一手护其脖颈,发力、复位。

  朱女士转了转头,惊讶地说:“呵呵,真的没有刺痛的感觉了。”

  “这种武侠剧中常见的复位方法,是胡祝良的专长之一。”胡祝良的同事介绍,这看似简单却结合太极的发力方式,源于中医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理论。为了保持力道、运气,不论多忙,胡祝良每天早起练1个小时太极。他也鼓励年轻中医师,将中医用药与中华武术融会贯通,这样才能透彻地领悟,灵活地运用。

  当日,适逢杭一医专家王卫坐诊骨伤科。王卫告诉记者,每期会诊,专家都会引入一些高端医疗资源,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省级医院开展的手术。


永康日报 中医院 15 骨伤科: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 2014-09-05 永康日报152014-09-0500013;永康日报152014-09-0500003;永康日报152014-09-0500020;永康日报152014-09-0500019;永康日报152014-09-0500016;永康日报152014-09-0500017;永康日报152014-09-0500002;永康日报152014-09-0500021 2 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