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多措并举打击通讯诈骗犯罪
![]() |
![]() |
警方多措并举打击通讯诈骗犯罪
借微博微信宣传防骗知识 向企业发放防范信件
■通讯员 卞一夫 章芳敏
“
近年来,随着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借助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技术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迅速蔓延。通讯诈骗作为一种“不接触犯罪”的新型侵财型犯罪,来势凶猛,涉案金额大、侵害对象广,为受害者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的通讯诈骗案件呈高发趋势。
为此,市公安局积极采取行动,对全市银行柜台人员开展防骗培训,提醒和阻止受骗群众向不法分子汇款;通过政务微博、微信开展防范知识宣传,在取款机、银行营业厅、小区等地张贴防诈骗宣传标语画册,提高知晓率;通过向企业发放《防范通讯诈骗的一封信》,有针对性地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防骗意识。同时严厉打击通讯诈骗违法犯罪,继去年成功破获600万元电信诈骗案后,今年又破获了系列伪基站诈骗案件,挽回不少损失,有力地打击了通讯诈骗犯罪。
与“儿子”聊了几句,22万元打了水漂
警方支招:涉及转账汇钱务必打电话确认
7月25日下午,城西新区某企业财务人员黄先生在上网时,一个宁波老客户的QQ发来消息,称不久前的7万多元电圆锯款还没支付,收款的银行账户有更改。
由于是长期合作客户,黄先生就毫不怀疑地把钱打到了对方指定的银行账号。当晚,宁波客户却打电话过来询问货款何时支付。黄先生感到非常疑惑,明明已经汇过去了,为何对方没收到。
之后,黄先生打开QQ,发现下午与自己联系的“客户”的QQ已经不见了。原来,诈骗分子盗取了黄先生的QQ号,然后伪装成宁波客户,加了黄先生的QQ,最终骗取了货款。
“妈,前两天帮老师买东西还剩3.6万美金(折合人民币约22万元)在我这,他现在急需用钱,我刚好不方便把钱还给他,你能不能先帮我还一下?”8月26日中午,市民邵女士在上网时,收到在国外读书的儿子发来的一段视频消息。
可视频聊天中,邵女士却看不到儿子的图像。儿子解释说:“大概是我这边网络信号不好的缘故。”邵女士没多想,就按儿子发来的手机号联系到“老师”。对方接通后,自称是陈老师。邵女士说明还钱的事后,对方就给了她一个银行账号。随后,邵女士就把22万元人民币汇给了对方。
当晚,邵女士在家吃饭时和丈夫说起了汇钱一事。丈夫觉得这事有蹊跷,就让邵女士打电话问儿子。结果,儿子说并没有这么一回事,邵女士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警方初步分析,这两起案件是由于QQ被盗后,诈骗分子冒充受害人的熟人进行作案。在此,警方提醒广大市民,遇到网络聊天需要转账汇钱时,千万要牢记一定要打电话给对方进行确认后方可汇款。
新生婴儿有财政补贴?答案是没这回事!
警方支招:别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8月19日中午,云南籍小伙子小王接到自称是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的电话,说他的妻子不久前曾在该院生孩子,现在政府有生育补贴,让他到最近的银行办理相关手续。最后,工作人员还留了一个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方便小王办手续时联系。
小王一听这位医院工作人员能准确报出他妻子和孩子的信息,领生育补贴又是好事,他就毫不怀疑地跑到银行,拨通了自称是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诉小王领生育补贴需要先缴纳4000元手续费,2个小时后会把手续费和补贴一起打回到小王的卡上。小王没有怀疑,就按照对方的指示,将4000元钱汇入对方账号。汇款成功后,小王就再也没能拨通对方的电话。
据警方初步分析,此类诈骗案中,诈骗分子抓住了受害人的贪财心理,冒充医院、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假借婴儿补贴、贫困补贴等理由,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存到其指定的银行卡,或利用受害人对转账操作不熟悉的弱点,转走受害人账户内钱款。
以为网购支付未成功,结果被骗3000元
警方支招:别轻易打开陌生人发来的链接
如今,网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网购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利用网购进行诈骗的案件也逐渐呈多发趋势。
8月7日下午,市民应某接到一个自称淘宝店主打来的电话,说她前两天买的雨伞没有支付成功,要先退款给她,再重新支付,需要在QQ上联系。
半信半疑的应某登录淘宝账号查看,发现雨伞果真还没发货,她以为是自己没有支付成功,于是就打开了对方QQ发来的退款链接。
应某登入账号,选了一张银行卡,在对方的提示下,一步步操作,把验证码也告诉了对方。不一会儿,应某就收到银行卡被扣款370元的信息。
“你还有没有其它卡号,我把钱退还到你另一张卡上。”应某又不假思索地把另外一个卡号告诉了对方,还给了对方网上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过了一会儿,应某就收到两条银行扣款信息,这张卡先后被转出2000元和600元。此时,应某才知道被骗了。
对于此类案件,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要轻易打开不明客服人员发来的链接,尤其不要泄露自己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账户、密码、交易验证码等。
假装是领导,没聊几句就借钱
警方支招:接到陌生电话需警惕
7月23日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青年叶某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小叶,明天早上9点来我办公室一下。”
小叶“噢”了一声,听不出对方是谁。
“你先猜一下,猜不出来我会告诉你的,这个是我的私人号码,你听不出来也正常。”
“是沈主任吗?”小叶试探着问了对方。
对方说了一句“嗯”,就挂电话了。
第二天早上8时30分,小叶又接到了“沈主任”的电话:“我有领导在这里,想请他们办点事,你先帮我汇点钱。”
小叶问“沈主任”要多少,对方说5万元,但小叶没有那么多钱,对方就说有多少汇多少。小叶收到了“沈主任”发来的账号,她便到附近的银行将3万元汇了过去。
可是,那个“沈主任”又打来电话说3万元不够,还要8万元。小叶说自己没钱,对方就让她找别人借。小叶感觉事情不对,就急忙打了沈主任平时使用的电话,一听声音,她就知道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醒,对于陌生电话,又自称是领导、亲戚、同学、朋友的,一定要核实对方的身份,特别是提到借钱、汇款时,要多留个心眼,提高警惕。
牢记“三不一要”
目前,通讯诈骗形式已发展出50余种,而且每过一段时间,还会冒出新的诈骗手法。除了以上几类典型案例外,还有盗取企业财务人员QQ号码诈骗、冒充电视购物中心送赠品等。
防范通讯诈骗,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市民要做到“三不一要”,即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要及时报警。
不轻信,就是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不透露,就是要筑牢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不转账,要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
万一上当受骗,请立即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诈骗分子的账号、联系电话等详细情节。同时立即采取紧急止付措施,如拨打诈骗账户所属银行的客服电话(工商银行95588、农业银行95599、中国银行95566、建设银行95533、交通银行95559),根据“自动语音服务”故意输错支付密码3至5次,直至电话语音中听到“此账户密码多次输入错误,已暂停使用”等类似提示,锁定电话银行、ATM机、柜面支付交易,或登录诈骗账户网上银行,故意输错3次交易密码,锁定网上银行支付交易。
防范通讯诈骗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