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空中花园”的露天舞池人头攒动,1400米的“永康长城”让市民流连忘返
我市省级小康体育村达521个
![]() |
![]() |
■见习记者 陈慧 通讯员 翁冰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在开展农村体育工作中,抒村民情怀、展农村特色、树农村风格。各村镇积极创建“省级小康体育村”、“省级体育强镇”,参与“浙江省村级体育俱乐部”等评比,让农村老百姓感受到“娱乐很大众,体育很亲民,活动很时尚”。
近日,记者从市体育发展局了解到,我市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成果,从农村“全民体育”的设备之全、参与人数之多、布点之广、惠及面之大,都有所体现。历年来,我市“全民体育”在农村势头不减,似有反超城区的趋势,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去年,又有136个村上榜省级“小康体育村”。至此,我市省级“小康体育村”总数已达521个。
打篮球、跳广场舞最受欢迎
农村体育迎合“大众娱乐”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走出“农村特色道路”
4日傍晚 ,记者来到芝英镇下柏石村,夕阳余辉映衬下的新农村显得格外迷人。晚饭过后,建在村池塘旁的娱乐广场也渐渐热闹起来。篮球场的激烈“厮杀”赛已然打响,围观村民呐喊助威,孩子们嬉戏打闹,球员则酣畅淋漓……一幅和谐活力的画卷在眼前铺开。趁着中场休息,有球员告诉记者,村里的篮球场建起后,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在此撒欢,而且他们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村里一些平日交往不多的中青年也纷纷到队伍中来。
在下柏石村,和篮球场配套的还有一套健身路径,以满足不同年龄村民的运动需求。村民告诉记者:“以前锻炼身体顶多是跑跑步,现在还会在转盘上扭扭腰,在仰卧起坐辅助器上伸展一下,感觉挺不一样的。”
“过去无聊老打牌,打输了心里还不舒服,还是这样聊聊天、遛遛狗、健健身、看看篮球比赛好,不伤和气。”一名沿着绿化带散步的村民感慨。
在永城西南角的江南街道园周村,相似的情形几乎天天上演。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老老少少就会聚集在村里祠堂前的广场上,伴着LED大屏幕播放的一首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或在绿化带旁伸展筋骨,或在舞池中翩翩起舞。
有了广场舞,园周村村民的生活丰富时尚起来,跳的跳、看的看,直到晚上10点才散场。家住祠堂附近的村民李女士说:“常跳舞让人心情舒畅。人变漂亮了,身材也变好了,我和我的姐妹们都很喜欢。”
不光如此,园周村的大学生村干部小方还告诉记者:“自从我们开展了广场舞活动,牌桌活动确实少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关系也因为这活动变得更加和谐了。”
据悉,跳广场舞、打篮球是目前农村百姓最青睐的锻炼方式。其中,广场舞简单易学,硬件要求低,极易在农村推广为大众娱乐。随着农村健身设备的齐全与参与人数增加,全民健身正成为新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走出“农村特色道路”
让村民喜欢上“家门口”健身
农民身边的体育场地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子?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中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答案。为了解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情况和思路,记者走访了我市的几个村镇。
走进江南街道园周村体育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脚一片篮球场和一群奋力拼抢的少年,走上几步,便是一条装有健身器材的休闲长廊。拾级而上,素有“永康小长城”之称的园周长城与层峦叠嶂的山脉交相辉映。山顶凉风习习,沿途美景怡人,让爬长城显得格外舒适惬意。
“园周长城没有万里,只有1400米。离健身场地不远,来回锻炼很方便。而且长城的坡没那么陡,适合我们老年人徒步。”走了3年,村民周阿公依旧乐此不疲。记者了解到,每逢双休日,来“永康小长城”休闲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
此外,园周村开辟了水上项目,十多艘船或被村民划在水中央,或歇靠在湖畔。伴着湖边微风跳广场舞,或者沿着河堤乘凉散步,不失为避暑的好办法。“不光是附近的游客,邻县义乌、磐安,甚至还有不少外省的游客也驾车过来游玩。不仅村民们能健身,还能吸引远道而来的客人健身,非常棒!”小方说。
无独有偶,位于方岩镇象瑚里村、独松村的体育设施建设同样别具一格。象瑚里村瑚山休闲公园的健身设备离山脚有段距离,要健身,还非得走上一段路,先热身!山上还建有观光亭、游步道等。远远望去,山顶的一尊布袋和尚笑迎四方来客。
在独松村,牛峰休闲公园以游步道联通村里的几个主要山峰。山上建有观光亭、舞厅等休闲设施,山顶还有一块500平方米、能容纳千余人的露天舞池。这座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公园,在华灯初上之时,宛若一个“空中花园”,充满了梦幻气息。
“这里的夜晚常常灯火通明,就像戏台一样!有时候走到山顶有点吃不消了,就看看其他人跳舞表演。”村民小杨的回答有些俏皮。
此外,我市部分农村注重挖掘和发展地方传统体育活动,以此弘扬地方文化,丰富地方体育活动。据方岩镇文化站负责人介绍,镇里的独松村、先盆村以传统体育项目打罗汉著称,独松村更以乒乓球闻名远近。
去年136个村上榜“小康体育村”
远超原定的55个指标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奔小康要健康”的意识也愈渐明晰,强身健体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小康体育村”这一建设名号应运而生。
记者了解到,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小康体育村建设以“一片篮球场和两张乒乓球台”这一标准为重点,设施要建在方便农民和学生使用的公共用地上。我市市委、市政府认真按照要求,以提高农村村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积极投身“省级小康体育村”的创建,改善农村群众健身环境,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小康体育村”建设的情况,市委、市政府还对欠发达农村给予相应补助。在资金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活动到位的“五到位”落实下,我市省级小康体育村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2013年,全市136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小康体育村,远远超出省体育局下达的55个小康体育村创建指标。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07年到2013年,我市711个行政村中,共有521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小康体育村,并且“小康体育村”的数量呈阶梯式增长。
据悉,今年省体育局下达我市40个小康体育村的创建指标,各镇街区创建热情高涨。目前,创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
农村体育工作如何落实?
“体育强镇”来支支招
事实上,去年,我市实现省级体育强镇“满堂红”,全市农村体育设施全覆盖。
以象珠镇为例,去年,该镇在四年一度的浙江省体育强镇(乡)复评中合格。象珠在落实体育政策、分配建设资金、组织群体活动等方面开展的各类工作,为实现农村全民健身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
据了解,近年来,象珠镇政府每年召开两次以上会议部署落实体育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并通过、实施《象珠镇体育竞赛活动奖励办法》、《健身设施建设补助办法》等政策。镇党委政府明确规定、严格执行,凡是建室外体育场所设施的行政村,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补助支持;凡是成功创建体育、文化、卫生、科普等特色村,予以资金奖励。鼓励各个行政村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建设和体育运动的热情。
此外,象珠镇将体育工作列入全镇创业承诺内容和政府工作年度总结报告,将体育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确保体育活动经费支出人均2元以上,体育经费支出人均4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象珠镇政府每年都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由市级单位组织的各类单项比赛和运动会。今年,镇里已先后成功举办了拔河比赛、登山比赛、篮球比赛等友谊赛。同时,镇里还先后成立了登山队、篮球队、游泳队等体育项目运动队,以团队方式带动农民运动,展现农村体育积极、团结、健康、向上的风貌。
象珠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初期,我们通过调研,确定篮球这项比较受农民欢迎的项目。然后在篮球场旁建健身路径,让男女老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据悉,复评当年,象珠镇建有篮球场地49个,包括村级41个、学校3个、企事业单位5个,建成率达90%以上。健身路径49条,标准田径场3个,80%以上的村拥有一张或两张乒乓球桌,48个村建有室内(外)健身场所,并且全部向社会开放。此外,部分场地仍在建设中。
10
60
116
168
227
385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