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上方岩 至少留下五处书迹
书法大家马世晓与永康结艺缘
![]() |
■记者 蒋伟文
前不久,金声闻先生读到本报《马世晓老师为我题写书名》一文,打电话给记者,表达了对已故书法家马世晓先生的怀念之情。金声闻今年82岁,当年他在方岩风景区管理处工作,曾两次陪同马世晓登上方岩,对马世晓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为民介绍,马世晓曾在方岩山、刘英烈士陵园、江南乐苑、西津桥等五处留下书迹,与永康结下了艺缘。
半夜挑灯创作
主动赠与草书条幅
金声闻小心地把珍藏的一筒宣纸摊开。这些都是1983年一批省内书法名家在方岩创作时送给他的书法作品,其中就有一幅马世晓的草书。
那一年7月份,省书法家协会一行应邀到方岩,开展为期7天的创作、采风活动。金声闻从新楼乡调到方岩风景区管理处不久,成为陪同服务人员。他为书法家们购买板床、蚊帐,安排好住处。书法家们住在五峰重楼,几个人一间,最大的房间临时布置了十来张床铺。
金声闻记得那次总共来了二十多个书法家,马世晓就是其中的一个。
为了丰富书法家们的生活,方岩风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专门为他们装了电视机,并在固厚峰山顶搭起天线架,再把天线牵到房间里,但电视接收效果不好。书法家们白天创作,晚饭后不能看电视,就在景区散散步,早早就睡觉了。他们常常到了后半夜起床,挑灯创作。
金声闻一有机会,就站在一旁观看书法家创作。如果他们觉得写不好,就把墨迹未干的宣纸随手一捏,丢在一边;感觉满意的作品就留下来,挂成一排,大家相互评议。
在金声闻的印象中,马世晓创作特别认真,而且性情温和,很好讲话,一点架子都没有。他特别喜欢马世晓神采飞扬的草书。
有一次,凌晨3时许,金声闻看到书法家们准备收场,转身离开。这时马世晓叫住他,并摊开三四幅新作,让他选一幅喜欢的,送给他。
金声闻很高兴,就选了一幅字写得比较多的草书条幅,作品用仿古宣写成。他觉得那幅字写得好,内容也不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于是,马世晓落款、盖章,把作品交给金声闻。
1990年初夏,浙江电视台“调色板·吴越风”栏目拍摄一部专题片《生命哲学的赞歌——马世晓先生的书法艺术》,摄制组人员和马世晓一起来方岩取景。这是马世晓第二次上方岩,单位安排金声闻全程陪同。金声闻和马世晓再次见面,感到格外亲切。
金声闻带他们游览方岩,寻找马世晓题过字的地方。他还记得在十八曲山危亭附近有马世晓的题字,但方岩山总共有几处马世晓的书迹已记不清。
命名“象鼻岩”景点
并题写这三个大字
马世晓第二次来方岩,留下了一段“师徒情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为民那次初识马世晓,并向他拜师学艺。
陈为民当时在方岩镇挂职,是个不折不扣的书法青年。当晚,摄制组一行住在方岩五峰招待所,陈为民登门拜访,和马世晓交谈了3个多小时。后来他写了一篇《夜访马世晓》的文章,刊登在《永康日报》上。
陈为民感慨,虽说是拜师,但他没想到请马世晓老师吃过一餐饭。
此后二十多年,陈为民和马世晓老师交往甚密。每次出差到杭州,他总不忘带上几幅习作登门请教。马老师看完作品,稍作停顿,然后逐幅点评,从点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墨法。他们常常在电话里讨论书法,一聊就是几十分钟。
陈为民珍藏着马世晓老师的一幅东坡诗句草书四条屏,是用仿古洒金纸写的。在他的心目中,马世晓老师醉心艺海,超然物外,俨然是一位长年沉潜于都市山林的隐士。
陈为民曾在《方岩艺缘》一文中,记下了一批与方岩结下艺缘的书画家。马世晓就是其中一位。
他介绍,马世晓在永康至少有五处题字。方岩风景区有两处:一处是方岩山入口处的石牌坊,马世晓写的长联:“高山仰止步层云舞罡风磬韵悠悠心香一瓣,曲径通幽登天门沐法雨梵宫沉沉觉路千条。”另一处是十八曲那块岩壁上“象鼻岩”三个大字。这个景点还是马世晓命名的,他发现那块岩石酷似象鼻,就取名为象鼻岩。
除此,在刘英烈士陵园的纪念碑阴上,铭刻着马世晓书写的碑文;原古丽镇礼堂“江南乐苑”四个字是马世晓题写的;西津古廊桥中央,悬挂着马世晓书写的长幅楹联:“古渡神游荻叶芦苇渔帆片片几声牧笛闻天外,画桥重建雕梁朱阁彩舆轮轮两岸欢歌落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