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结婚吧”之永康婚庆风俗(下)
![]() |
![]() |
![]() |
![]() |
![]() |
![]() |
尽管现在很多新人对于结婚一事越来越倡导从简,但对于老一辈来说,还是相当看重这些永康传统婚庆习俗的。不管是结婚的时间、地点,还是着装、饮食都很有讲究,上一期,小编为大家介绍了说媒、定亲、迎亲、发箱等永康传统婚庆风俗,接下来,新娘准备出发啰,新郎准备迎接新娘子吧!
接下来就是新娘“扮上轿”了。新娘上轿前先由两个利市人梳头,梳妆后桌上摆一碗上轿饭,这碗饭要盛得特别满,里面还放有鸡心鸡子,新娘含一口饭,半口吐在门内,半口吐在门外,寓意娘家夫家都富裕。结好果子袋(意味丰衣足食),装好七祥果子,穿上新衣、新鞋、新袜,点燃全家灯彩,点响爆竹,由大哥抱上轿,二哥掀轿帘,母亲在房内“哭上轿”。现代上轿,哭嫁已少有,但大哥抱上轿(轿车)的习俗仍沿袭。新娘坐上车后,路上车队开始各种“罢工”求糖果和烟酒,路上也会遇到拉车闹喜的,这时,就要由“大名老爷”分糖、分烟解围,确保花轿畅通,护送新娘平安、准时到夫家。
花轿到门,男方所有亲朋都去迎接新娘归门。归门要挑时辰,时辰不到新娘不出轿。归门时要放爆竹,旧时新娘由利市人扶下轿,一路踏着麻袋归房,脚不着地,麻袋或席子从轿门前辗转铺垫到新房,所谓“传代”。现代有的地方仍沿旧习,但多数已改成由新郎把新娘从车内抱到新房,中途新娘子的脚不能落地,中途由大娘舅提方凳,如果大娘舅让新娘休息一下,新娘就站方凳上休息,起来的时候,新郎要包红包给大娘舅,一直到婚房,新娘才可以脚落地。新娘归门之后,男方要招待宾客吃“落轿面”,左邻右舍也会趁这个时机来“看新妇”。这个时候,新娘也要趁机休息一下,顺便补补妆,等到了时辰,便和新郎一道去酒店做准备工作,迎宾宴客。
婚宴规模视经济状况及亲友贺客的人数而定,少者三五桌,多至数十桌不等。结婚筵席非同寻常,各地都有一定的规格和禁忌,以体现大吉大利。如大菜的道数普遍成双,其余点心、小碟则随主便,亦以双数居多。永康人比较传统,办婚宴的“好日子”一般由算命先生定,而“好日子”就那么几天,所以在某个“好日子”总是婚宴扎堆,因此提前抢订婚宴十分必要。而大厅的形状对婚宴的影响较大,如圆形和长方形大厅比较容易布置场地,做出来的效果也好,而其他不规则的大厅可能会让部分宾客的视野受到影响。所以新人在预订酒店前,最好先去酒店宴会厅现场查看。
一、迎亲
结婚当夜当然要闹洞房,也就是“炒新妇”。闹洞房分文闹、武闹两种。文闹,顾名思义较为文雅,闹法有“望恭喜”、“果子迷”、“对课”、“迎灯”等。“望恭喜”,即闹者手执一对花烛,唱祝愿词,把新娘从上横头(上床沿)一步一步引至下横头,再引至地中央,站着让人观赏,新娘一一赐以果子。还有“送房”逗新郎新娘同饮交杯酒的,利市人用红绳系好两只杯子,新郎新娘各执一杯,闹者在中间执红绳,祝词劝酒,酒一酌再酌,执绳者拉红绳由松至紧,直至新郎新娘饮下交杯酒,方为圆满。还有“迎灯”诱新娘饮酒的,参加者分里外场,新娘及领袖姑娘为里场,闹房者三、五人为外场。用一根除去末的香杆,燃点成火星为“花灯”,插在一块萝卜上,轮回依次推送,火星熄于谁的前面,就罚谁饮酒。
武闹,则较为粗莽。有的趴在床底、桌子底,伺机“偷取”新娘和领袖姑娘的鞋子,床上的被子、枕头等,用来换取果子,参加闹者多为孩子或是一些亲朋好友,一经“偷”出,闹者欢天喜地,主人家也喜孜孜的,唯有做“大舅”(新娘的兄弟)的伤脑筋了,因为“大舅”有责任将这些东西赎回,像如今多用香烟、喜糖与闹者进行“赎回谈判”。
二、闹洞房
旧时,成亲第二天,随新娘陪嫁而来的“大舅”就要回家离去,所以新郎家必须要设宴“请大舅”,同时也可以请未离去的亲戚朋友,或是为办喜事帮过忙的邻居、陪客表示感谢。如今,“大舅”成亲当天大多不会随新娘住在夫家,但第二天“请大舅”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新娘出嫁三天便要回门,称为“归宁”、“三朝回门”,含有“成家不忘娘”的意思,而新女婿去拜见岳父岳母,则有向他们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亲之谊。旧时,岳父会邀本家长辈与同辈跟新娘新女婿见面,新女婿要一一送礼,长辈们要回送红包,过春节要请女婿,设宴款待。如今回门之俗多以次年春节拜年取代,只需新郎带些礼品拜访岳父岳母即可。
三、请大舅、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