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神笛”蒋国基
de
艺术人生
![]() |
■见习记者 陈慧 李凌灏 通讯员 朱康琴
7月17日,中国巴西两国建交40周年音乐会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在巴西福塔莱萨城市公园,在星空、灯光、大海交接处的露天草坪上,2万余名观众此起彼伏,好似涌动着的浪花。就在这时,一位身着藏青色正装、手持笛子站立着的中国男子吹响了一阵悠扬笛声,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这位笛子演奏大师,便是随浙江交响乐团出演巴西的著名笛子演奏家、永康市中月·五星民乐团艺术顾问蒋国基先生。
23日,记者连线了刚从巴西回国的蒋国基,听其讲述在艺术道路上的幸福与艰辛。这一切,都关乎笛子,关乎巴西,关乎蒋国基的艺术人生……
蒋国基将录有婺剧音乐《三五七》等民乐作品的光碟,赠送给巴西马累明日之潮乐团的青少年演奏员。
水乡男子,成名于“水乡船歌”
曾到60多国演出
1976年,蒋国基以一曲《水乡船歌》,在全国器乐比赛中崭露头角。自此又在各种音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声誉日隆,名动四座,被海外报纸誉为“不可多得的神笛”和“充满魅力的笛子演奏家”。成名那年,他26岁。作为杭州人的他也没有预料到成名的开始会与水结缘。
回忆起这首让自己踏上国际舞台的曲子,蒋国基说它描绘了江南水乡碧波粼粼的秀丽风光和水乡人民喜庆丰收的欢悦情景,表达了水乡人民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
《水乡船歌》时而用缓慢的慢板,展现置身于小船,漫游江南的心旷神怡,悠游自在。时而用欢快的快板,展现水乡丰收时节的热闹、喜悦、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紧接着,又以抒情的慢板收尾,让全曲宛若一个旅程,回味无穷。
据了解,为了让演奏更富表现力,在这首《水乡船歌》中,蒋国基不但用了曲笛,还用了梆笛,小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二人转的乐器)。“三笛同行”大大丰富了该乐曲的表现方式,突破了以往的作曲中“南北不相容”的状态,让听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其成为了笛子界公认的经典曲目。
几十年来,蒋国基演奏技巧立足江南,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江南水乡风格。同时,对箫、巴乌、口笛、竖笛等乐器皆有出色的造诣。
除参加和率队到基层单位演出服务之外,蒋国基曾多次随中国歌舞团、浙江省艺术家代表团和所在单位出访欧、亚、非、美60多个国家,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和外国元首的接见。
“弘扬民乐”理念不谋而合
“江南神笛”结缘中月
“按理说,像我这个年纪上舞台比较少了。”谈到自己“高龄参演”,蒋国基并不忌讳,“但吹笛这件事,讲求的是技巧。用上恩师赵松庭教我的运用气息的方法,年龄并不是问题。”
20世纪70年代起,蒋国基师从笛子艺术大师赵松庭先生,接受演奏知识、技巧、艺德,以及创作等各方面的悉心教导。
讲起自己的恩师,蒋国基毫不吝啬赞誉之词:“赵松庭老师是东阳人。他文化水平高,文学修养好,重视地方文化。在笛子演奏上推陈出新,创作了一大批作品。而且他一些作品中的婺剧元素不少,比如说《二凡》、《三五七》,《西皮花板》,他还根据金华民歌改编出《婺江风光》。”
所以,了解了五星民乐团在婺剧风格方面的掌握,感受到中月老总俞朝忠对当地文化的重视、对当地音乐的支持后,蒋国基动容了,决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金华地区的传统音乐发扬光大”。“发扬光大”的理念与民乐团不谋而合。这一切促使他加入中月·五星民乐团,成为了该民乐团艺术顾问。
在中巴“40周年音乐会”间隙,蒋国基不忘宣传婺剧文化。17日,蒋国基在与当地的马累明日之潮乐团交流时,用笛子演奏了金华婺剧音乐《三五七》,向乐团青少年介绍《三五七》的由来和演变,并将中国竹笛、录有婺剧音乐《三五七》等民乐作品的光碟赠送给该团的青少年演奏员。
此外,蒋国基还接受了巴西环球电视台记者采访,该报将以笛子、音乐和友谊为主题,报道中巴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传统友谊。
3.15米巨笛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推陈出新,则万象更新
谈起自己几十年的创作,蒋国基说:“早些年创作立足于水乡,最近几年人文类型比较多。所以,会有《牧羊姑娘》这类作品。所以贯穿这数十年的关键词更多的是创新,不管是成名曲《水乡船歌》,还是近几年的《雷峰塔遐想》。”
《雷峰塔遐想》加入了佛教音乐的元素,如以笛声演奏出“南无阿弥陀佛”等。“不同音乐类型间的融合需要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努力,这样才能给出更好的作品。”蒋国基说。
1996年,中国民乐行业不是很景气,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蒋国基愣是托人做了一个3.15米长的巨笛,要两人按孔,一人演奏。事实上,他并不是巨笛的首创,《东西乐器考》上载有日本历史学家林谦三制作的52寸巨笛,但它只能观赏不能吹奏。
万幸,吹了一个星期,这大笛子终于出了一点声音。充满“发声”喜悦的同时,蒋国基发现:许多人以为吹巨笛气要足,要大,所以用很大的劲去吹,但事实上用气要缓要慢,笛声才能响。
这么一吹响,浙江歌舞团要求他在元宵晚会上演奏。蒋国基便与两个年轻演员配合着每天练习。所幸巨笛很“争气”,还创下当时的“巨笛奏乐”吉尼斯世界纪录,踏上了它的演艺之路。蒋国基带着它新加坡、非洲、美国、欧洲,满世界地受邀、参加表演。让他铭记至今的是1998年中央电视台的元宵晚会:吹到一半,江泽民总书记上台来了,他很高兴,说这是个新生事物。
对于巨笛的一鸣惊人,蒋国基说:“在遇到行业瓶颈时要勇于创新,这样才能给曲子带来新的活力。前辈留给我们很多珍贵的文化,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入新的内容。‘变’才是寻找出路的办法。”推陈出新,则万象更新。这一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民乐刻板的表达方式,而且大胆触及没有被开拓先河的领域。
从16岁进专业文艺团体任笛子演奏员到现在,蒋国基吹了半个世纪的笛子,他自觉艺术工作相当辛苦,却又告诉记者:“用我妻子的一句话说,笛子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笛子。一讲到笛子,我就会不知疲劳。就是这份热爱让我一直坚持到现在。”
现在,虽然作品得到众多好评,蒋国基也只是笑笑,看淡了:“努力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好,是否受欢迎,得好评已经无所谓了。追求的就是从创作和突破中获得喜悦。”
从巴西回国后,蒋国基又将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24日到上虞,担任青少年民乐比赛的评委;27-29日到温岭,担任 “松庭杯”第二届全国竹笛邀请赛评委……跋涉在艺术道路上,65岁的他仿佛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