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夏季的自然温度格局是这样子的
“热岛效应”使城区气温偏高
植被多地势高让棠溪凉爽舒适
■见习记者 邵卫能
烈日当空,无边无际的热浪席卷而来。在忍受炙烤之余,大家是否也想知道我市哪里较热?有没有凉快一点的地方呢?7日,记者为此采访了市气象台台长周俊峰。
周俊峰介绍,他们早些年建立了21个自动观测点,每个观测点的有效范围是方圆7公里至7.5公里,可监测风速、风向、降水量、温度、湿度和气压。所得数据实时传输回总部的控制台,电脑每10分钟即进行自动统计,总结气候特征、预报天气情况都依赖于此。
“永康夏季总的特点为高温、高湿、多雨,台风、暴雨、强对流、雷暴、大风、高温热浪、干旱主要多发于此季节。”周俊峰说,结合我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以及历年的观测数据,区域之间又略有区别。
中部和城区夏天温度高一些,主要原因是城镇化程度高,商圈和工业发达。而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该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郊区气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热岛效应”。去年41.4℃的永康气温历史第二高值,便出现在城区。
除中部和城区之外的西北、偏东的大部分地区,多为山地丘陵,温度相对较低些,有些能比城区低上2℃至3℃。
“基本是‘中部稍热,城区稍热,四周稍低’的格局。”周俊峰总结,其中,棠溪可以称得上是永康夏季温度最低的地方。去年同期和今年的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
从去年夏天的情况看,35℃以上的高温日数,最少的地方位于东北端的棠溪(西溪镇)观测站,39天。而同一时期的前仓镇,则有69天的最多高温日数,接近棠溪的2倍。西竹园(东城街道)、溪岸(芝英镇)观测站,以68、67天的高温日数紧随其后。
从今年的单日最高气温来看,7月5日,全市最高值出现在永祥观测站(永康城区),36.3℃,最低为棠溪(西溪镇)33.4℃;7月6日,最高桥下(龙山镇)36.3℃,最低还是棠溪(西溪镇)33.1℃。
同时,由于棠溪的植被较多,置身其中,凉爽舒适的感觉会比数值上所体现的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