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时政·深度
3  4  
全市学校布局调整正当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14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历时一年多,学校布局规划即将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你对学校布局调整有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提出来
全市学校布局调整正当时
2014-06-05
图为永康五中校园一景。这是近几年来全校新建类别里“最年轻”的项目,于2011年投入使用。

  ■记者 陈晓苏

  去年9月,本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城区规划新增两所公办小学》引来坊间热议,同时,文中透露我市着手编制全市学校布局的专项规划,对全市城乡学校,包括外来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以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5月29日,几经易稿并多方征求意见的《永康市学校布局规划(2013—2020年)》搬上了市政府常务会议的层面进行讨论。市长金政要求对规划进行完善,再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也就是说,直到今天,这个规划仍然没有最终定稿,足见布局调整的严肃性,这是其一。其二,此次布局规划涉及优化联动,着眼长远,牵涉面广,工作量也相当大。

  教育再发展受制约

  是布局调整的主因

  有人说,既然学校布局调整这么难,就不用调整了,得过且过,要不,哪里缺学校,就在哪里造一所学校好了。

  “学校布局规划,不是简单的布点,既要着眼于科学性、前瞻性,也要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布局调整促进硬件、师资、教科研等教育整体资源的统筹优化。”副市长戴翀说,近些年,在推进教育发展的实践中,对影响永康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源性问题进行剖析,大家都发现:对照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和百姓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现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结构不优、活力不够,资源配置上存在与事业发展要求不够匹配和不够协调的地方。

  用一个事实佐证:日前刚刚公布的2013年度金华市各县(市、区)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考核结果,我市名列第三,多个指标名列金华各县市前茅,然而,满分为6分的班额控制指标,我市只得1分,为各县(市、区)最低。

  所谓班额控制,讲白了,就是每个班的学生数。早些年,城区公办小学也曾无条件地接受C类生源,造成班额过大等问题。以前像民主、解放、大司巷等学校,最多的时候一个班级超过60人。

  去年,我市启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和省教育现代化市的创建工作。“标准化”学校是创建达标评估的核心条件之一,而“标准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班额的控制:小学每班45人,初中50人。去年,就有200多名C类生源被这条“硬杠杠”挡在了学区内学校的门外,由教育局统一调剂,分往其他相对有学额空缺的学校。根据教育部门前期开展的调查摸底工作反馈,今年这一数字将超过500名。

  今后几年,我市将努力创造条件执行我省教育现代化县市评估标准“基本达标”的要求:小学每班40人,初中每班45人;最终是要朝着该标准达标要求的小学35人、初中40人的班额要求去努力。这样算来,原本学额有空缺的学校,肯定也要紧张起来。

  今年的义务教育段招生政策至今未出炉。其原因既是为了配合学校布局规划调整内容同步实施,也是因为在标准化学校创建的要求下,城区(城郊)义务教育容量释放和质量提升必须摒弃以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确实需要从长计议。

  如何行之有效地盘活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容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以及市委书记徐华水在暑期校长读书会上提出“五破藩篱”的系统改革思路,也只有抓住“学校布局”这一“牛鼻子”,发挥杠杆作用,整合、完善和调配各类教育资源,倒逼管理体制、人事交流、职称评聘、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系统改革,为教育科学发展开辟根本出路。

  多次征求各方意见力促布局思路更完善

  于是,又有人会问,既然必须调整,那何不快点调整呢?

  量大面广层次深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草率吗?当然不能。

  区别于以往的自修自编,本次布局规划方案,在省教育考试评估院对我市教育发展整体情况客观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由浙江大学专家团队编制完成,将在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主导下,通过规划实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达成高中段普职比例恰当,分别形成以永康一中、职技校为引领,其他高中特色发展的局面;义务教育段城乡梯次分明,以城带乡,以强带弱,集团办学,共同发展;学前教育一镇一中心,多点分布,综合配套,优质服务;使我市各类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满足现代化教育要求和群众对各层次教育的不同需求。

  去年5月,市教育局会同规划局等着手学校布局规划前期准备工作。

  去年6月,我市首次召开由发改、教育、国土、规划等部门单位参加的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及调整协调会。会议提出,布局规划要实现校名规范化、涵盖体系化、总体超前化、新建标准化、扩建合理化、方案科学化、主体专业化、过程民主化、操作分步化、成果公开化。

  去年7月,我市与浙江大学签订《永康市学校布局规划(2013—2020)编制合同》,标志着规划真正开始编制。

  此后,我市各部门多次举行学校布局规划及调整征求意见会,要求各部门都要分头听取征求意见,明确部门走到各镇街区,各镇街区则要走访到村,并就意见进行汇总。而规划一有初稿,我市又多次召开社会各界人士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学校负责人等参加学校布局规划专题会议,并通过开展市政府教育顾问日活动,向省内外专家征求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也是在经历一次次完善和充实的过程中,我市学校布局规划的思路越来越明晰,从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三个角度出发,体现了三个原则:服务原则,即学校布局规划要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方面按照城市(城镇)规划进行教育布局配套,另一方面按照产业转型需求进行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服众原则,即教育布局规划要注重和依靠民意基础,包括普通群众意愿、系统内部意见以及部门单位建议;服从原则,即教育布局规划要依赖于教育资源统筹调配,要求系统考虑硬件、管理模式、师资流动等方面的配套落实。

  具体到各类学校,这些思路又体现为对接高职,中职布局要做大规模;立足提升,普高布局要提升质量;营造格局,初中布局要夯实基础;扩大辐射,小学布局要就近多点。在面上布点优化的同时,着重突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城区(城郊)公办学校发展的均衡性;以及民办学校发展的个性化。

  各界人士畅谈“我的教育布局观”

  “今年是改革之年,教育改革要率先突围,这是市委、市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作为基础性民生工程和影响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属性所决定的。”在十六届政府第二十六次常务会议上,市长金政明确指出,新一轮学校布局规划关键是要让老百姓看到希望,一方面要广泛征求民意,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一轮学校布局规划实施。

  市民徐杨杰(41岁):我和儿子都是大司巷小学毕业的,这么多年,城区学校的容量几乎没有增加,跟不断扩张的城区范围比起来,肯定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因此,一方面希望多建城区学校,缩减现有学校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希望“建一个,像一个”,新学校要和老学校的师资等资源整合起来。

  市民王春燕(31岁):我是象珠人,我的儿子4岁,城里没房,到民办学校也没条件。因此希望快点调整,而且重点是要建好农村学校。去年象珠建了个公办幼儿园,很漂亮,还是由大司巷幼儿园托管的,师资一样。因此,我希望农村学校也能和城区学校联合起来,而且一中、二中这些学校招生能向农村更加倾斜,让我们农村孩子看到希望。

  新永康人杨怀杰(35岁):我是贵州人,在永康打工10多年了,两个小孩都在永康出生,大儿子在芝英小学读四年级,一直是班里前三名。我想,我们新永康人的孩子里也有好学生,希望政府能给我们更多一视同仁的机会。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时政·深度 03 全市学校布局调整正当时 2014-6-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