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文化
3  4  
商务信息
志愿者为孩子当阅读推广员
学徒跟名中医
抄方三个多月
有奖征文
“中国楹联教育基地”落户市职技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学徒跟名中医
抄方三个多月
当时觉得太枯燥
现在想想没好好学真后悔
2014-05-17

  ■记者  蒋伟文

  

  永康县中西药公司义丰门市部是山川大药房前身。老药工鲍体仁回忆,当时药店老中医童士俊医术精湛,名气很大,求医者纷至沓来。“我有幸跟童士俊抄方三个多月,如果继续跟他好好学,从他身上多学点东西,说不定现在我也是一名老中医了。”鲍体仁想起往事感慨不已。

  鲍体仁今年66岁,古山镇大坟山村人。1965年,他中学毕业后到永康县商业局下属的中西药公司药材收购站工作,次年,被调到义丰门市部。现在鲍体仁退休在家,平时到儿子开的饭店帮帮忙。

  4个兰溪籍老药工一对一带学徒

  上世纪60年代初,义丰门市部只有4个兰溪籍老药工,而且都是50岁以上的老头子。还有一个75岁的坐堂老中医,就是童士俊。中西药公司二部负责人担心药店后继无人,就向上级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招收年轻店员。不久,药店招了4名年轻人,鲍体仁就是其中一个。

  4个老药工各有分工:童广贤,管格斗,带炒药等部分中药加工;陈镇芳、吴定瑞,管抓药、配药;翁福善,管切药、研药等药材加工。药店招了4名年轻人后,老药工一对一带徒弟。鲍体仁先跟翁福善学切药,3年后接着学管格斗、抓药。

  药工一般3年学徒出师,但鲍体仁当药工一晃就是8年。期间,他被抽调到商业保卫组、文教局工宣队,浪费了2年多学习业务的好时光。

  他回忆,当时药店购进饮片较少,大多为原药材,需要药店进一步加工。原药材多从金华购进,部分从本地收购。

  认真记录童士俊开的“口头药方”

  鲍体仁18岁那年,曾被安排跟名中医童士俊抄方。据说,这是中西药公司领导的意见,目的就是想继承老中医的精湛医术,培养年轻的中医。

  求医者取牌挂号,童士俊擅长中医妇科,一天限看30个病号,开30个药方。每天上午,童士俊按时在大堂的一张长桌子前入座,轮到的就诊者坐在桌子这一头,鲍体仁老老实实地提着笔坐在另一头。童士俊给就诊者把脉,仔细询问病情,然后报出药方的药名。鲍体仁认真记录,什么药,每种药几两几钱几分,不得有半点差错。

  鲍体仁整天面对着白发老中医和患病妇女,觉得抄方太枯燥,仅仅坚持了三个多月就不干了。“那时我太年轻,不喜欢抄方,而更喜欢抓药,”鲍体仁感叹说,“如果继续跟童士俊好好学,从他身上多学点东西,说不定现在我也是一名老中医了。”

  3个师兄弟成立中医中药学习小组

  鲍体仁说,义丰门市部的几个年轻人跟老药工当学徒,比较拘束,相互之间缺少话题,但年轻人在一起思想交流就多起来了。

  1966年,义丰门市部3个师兄弟成立了中医中药学习小组,鲍体仁也是其中一员。他们自费购备《中药学讲义》上、下册,还要默记《药性赋》、《汤头歌诀白话解》。

  他们在学习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各自还想了一句格言。鲍体仁的格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他两个师兄弟的格言分别是:“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鲍体仁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学习业务知识被认为是脱离政治,所以中医中药学习小组是瞒着中西药公司领导偷偷成立的。3个师兄弟想学一点中医中药知识,更主要的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逃避。

  可是好景不长,不到两年,中医中药学习小组就自行解散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文化 06 学徒跟名中医
抄方三个多月
2014-5-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