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高攀 本报讯 近日,芝英七村的村民们终于领到了拖了一个多月的粮食补助款。然而很多村民却不知道,这51万多元的补助款,是由芝英镇联村干部吕凤青牵头并自掏腰包垫付10万元的情况下,与村干部们一起筹资解决的。 “她是去年春节联系我们村的,这么短的时间里,就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其实我们也没有想到她会为村里垫付这么多钱,都是拿工资的,确实不容易。”芝英七村村支书应高兴打心眼里佩服这个联村干部。 说起粮食补偿款,还是11年前的事情。当时为了增加收入,整合了村里的土地进行流转承包,并承诺分给村里每个人头300斤粮食的补助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补助款从原来的年支出10多万元涨到现在的50多万元,导致集体经济入不敷出。 本来3月份就要发放的补助款就被一直拖了下来。4月份,正在走村入户、了解民情的吕凤青无意间听到了村民的抱怨,立马与村干部们进行了协商,并带头出资10万元,应高兴和村委会主任应迪邦两人共同出资40万元,凑齐了粮食补助款。 在采访过程中,本来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吕凤青风风火火地赶了过来,她说:“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对解决村里一些实际困难有所帮助。” “现在村集体经济薄弱,但是村里还是有办法解决的,前提是把村里一块闲置土地利用起来。这块土地的审批手续,能快点、简化点的话,不仅可以极大地缓解紧张的集体经济,还能为村里的住房困难户改善居住条件。”吕凤青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个联村干部,而是芝英七村的一个村民。 “好干部的标准,是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群众不满意,就是我们做得不好。”吕凤青说了这么一句话。 在村里走访的时候,记者听到的是一片赞誉之声。两个住房困难户卢美清和应明杰说,住老房子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人像吕凤青一样关心过他们的住房和温饱情况,并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而奔波。 芝英镇党委委员倪福君对吕凤青十分钦佩,他说:“她驻村时,总能为村里办下多件实事,为村民争取更多利益。她要调离那个村时,村里的干部都是再三挽留,舍不得她走。她离开那个村后,后续接手的干部总是会感觉到莫大的压力,因为她立的标杆太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