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9版:专刊
3  4  
工业治水 母亲河满怀憧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14年4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完成清洁生产企业50家,实施技改100项,整治低产高耗300家
工业治水 母亲河满怀憧憬
2014-04-29

  ■记者  程娉婷

  工业领域既是用水大户,也是永康江污水的主要源头。一直以来,我市作为工业强市,在带来税收及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就我市而言,治水关系到经济转型升级,关系到经济社会“二次出发”,企业治水工作箭在弦上,势在必行。时下,我市工业领域率先行动,广泛开展“低、小、散”整治、实施清洁生产、低效厂房改造等,借助高端的设备、技术及科学管理治污节水,涌现了一批工业治水的典范企业。声势浩大的工业治水,让母亲河的水清、岸绿、景美的憧憬不再是奢望。

  背景:水源缺乏  严峻形势倒逼

  

  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45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总量为3.6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1168立方米,分别为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68%和53%,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和工业型缺水并存。

  从我市与武义桐琴交接断面水质来看,今年1-2月我市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不合格,成为全省8个不合格县市之一;1-3月交接断面累计水质类别为劣V类,属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从境内看,3月份全市主要河流19个交接断面水质监测情况,其中Ⅳ类水质有6处,V类有4处;4月份对全市20条黑臭河水质15个采样点监测情况来看,其中劣V类占11个。

  目前,全市共有1万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37家,经济开发区和城西新区的入园规上企业只有270家,绝大多数企业散布于镇一级工业功能区、村级工业小区和家庭住宅内。这种分散布局和“三合一”现象给污水集中处理造成了很大困难,也使污水偷排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仍有少数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淡薄,只顾追求眼前经济利益;有些企业买回治污减排设备仅仅是为了装门面,只在应付检查时让它运转一下;有的企业更是尚无环保设施,直接将污水、废气、废渣偷偷排放。截至目前,全市受理环境污染投诉244起,立案查处企业43家,采取强制断电措施整改企业22家,刑事拘留6人。

  

  举措:实施技改推进“两少一达标” 

  

  在25日的全市“万企助治水”行动推进会上,市委副书记蒋金红说:“企业通过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行行业污染整治、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设备,通过技术革新、改造和集约发展,实现空间上的‘腾笼换鸟’、生产上的‘机器换人’和产品上的升级换代 ,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以推进“两少一达标”(少用新水、少产废水、 达标排放)为基本目标,以实施“机器换人”、“两化融合”项目为抓手,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快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示范效应明显的减污、节水、废水处理回用技术改造项目,切实削减工业对水环境的源头性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今年争取实施“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项目100项、“两化融合”项目30项。

  铸造行业是我市的传统行业,为五金产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然存在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无环保设施等问题,无序排放烟尘、粉尘、二氧化硫,对空气、水造成较大污染。对此,要按照“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原则进行整治提升,在全市300余家铸造小企业中,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一律关停转型。广泛开展对“低、小、散、乱”的低层次产业整治活动,改善我市产业层次低的落后状况。

  借创建全国唯一循环经济示范县的契机,鼓励绿色制造,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以用水量大的企业、涉及污水生产的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全过程来控制废水产生和排放,改变以往落后的末端治理模式,要引导鼓励一批企业创建“浙江省绿色企业”、“浙江省节水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今年要把用水大户和涉及污水排放企业列为清洁生产重点对象,培训企业管理人员不少于300人,完成清洁生产企业50家的任务。  

  将“腾笼换鸟”、“机器换人”、“两化融合”、“空间换地”等工作与工业治水结合起来,在高耗水、重污染行业,加快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示范效应明显、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减污、节水、废水处理回用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方向。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实时监测和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水产生、处理和排放全过程,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减量排放,通过低效厂房改造,实施雨水收集利用、雨污分流等工程,促进工业治水。

  

  案例一:

  天行:表面氧化免酸洗工艺减污节水

  

  2009年以来,天行集团先后投入2亿多元,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成为了铜业企业的学习典型。

  该公司挤压车间铜排生产原来采用卧式挤压机进行挤压,原料利用率和自动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产品品质不高。由于挤压前需要将铜棒加热到800℃左右,高温导致铜排表面产生一层氧化层,需要经过酸洗去除,产生酸雾和清洗废水。

  自该公司采用连续挤压机和液压拉制机进行生产后,取消了原有的加热和酸洗工艺,节省了设备投资及能耗,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损耗,材料利用率高,无污染排放,为环保绿色制造技术。产品长度不限,生产率高,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工人减少50%。

  改造后可减少柴油消耗约200吨,禁烧硫酸消耗24.5吨,年可减少烟尘排放0.4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84吨,减少酸雾排放0.9吨,减少废水排放1500吨。

  

  案例二:

  王力机械:纳米无磷工艺年节水1.2万吨

  

  能诚集团下属子公司王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11年投入1.98亿元,建成年产60万樘防盗门、钢木门的生产线,采用纳米无磷皮膜工艺替代传统磷化、钝化工序,不含磷酸盐、铬酸盐、镍、挥发性有机成分等污染物,无沉渣,且可重复使用,基本达到无污染排放。

  该工艺简化了前处理流程,且生产用水封闭处理后循环使用,循环利用率超过95%,年节水1.2万吨以上;传统磷化工序需要锅炉加温,新工艺在常温下进行,可节能90%;新工艺中脱脂、水洗、皮膜与烘干都在一个喷洒房里进行,简化了表面处理和钝化封闭两个流程,产量可提高80%,人工减少60%。

  此外,新厂区对屋顶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屋顶面积2万平方米,建有集水井387个,可储存水量1635立方米,并利用地面落差,建地下集水井,储存的雨水用于车间和员工宿舍楼卫生间冲洗、车间清洁用水、冲洗马路和苗木花卉等,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万多吨。

  

  案例三:

  安德:推行清洁生产年可获利百万

  

  浙江安德电器有限公司自2012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后,累计投入85万元,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注重中水回用等先进节水技术改造。

  为了加强设备管理,安德电器指定专人负责,实行每月一检查制度,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设备正常、低耗运行,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同时,该公司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采用公司简报、宣传栏、悬挂横幅、组织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宣传,提高职工治污节水意识。落实奖惩机制,对治污节水方面做得好的部门、员工进行奖励,对严重浪费水的反面事例进行曝光、批评,激发员工参与治污节水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多措并举下,一年后,该公司获得了129.1万元的经济效益:年节电18.35万度,节水1.05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04万吨,减少COD排放1.04吨、氨氮0.17吨。因此,2013年,该公司成功获得了“浙江省生产阶段性成果企业”称号。

  市委副书记蒋金红(右二)带队在王力机械召开现场会。

  “万企助治水”推进会与会人员在天行集团参观表面氧化免酸洗工艺。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专刊 09 工业治水 母亲河满怀憧憬 2014-4-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