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鸣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前两天下午,一句句稚嫩拙朴却满含深情的童声回旋在腾龙学校上空,在这阳春三月的午后,显得格外清脆悦耳。
这些孩子都是外来工子女,他们爱好唱歌,却鲜有机会接触音乐。去年年底,在市志愿者协会助学团的倡议支持下,腾龙学校成立了全市首个外来工子女合唱团,为33名新永少年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首秀的服装都是志愿者资助的
去年,市助学团志愿者楼丽霞等人前往杭州参加“关爱外来农民工子女”项目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志愿者们了解到许多外来工孩子除了需要有安定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唱歌、舞蹈、器乐等艺术类课程也同样有着强烈的渴求。
“音乐应该是属于每一个孩子的。” 回永后,楼丽霞等人前往经常结对助学的腾龙学校,心里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成立一个外来工子女合唱团。
校长楼海康介绍,腾龙学校目前共有学生800多名,75%以上为外来工子女。如果能成立一个外来工孩子合唱团,的确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展现自我,锻炼自我,让他们和本地孩子一样自信快乐。
去年年底,由33名外来孩子组成的合唱团宣告成立,名为“七彩梦”。这也是我市中小学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外来工子女合唱团。
合唱团成员来自天南地北,年龄在9岁至13岁之间。经过一番粗浅的培训,在近日举行的助学团年会上,33名孩子首次登上灯光闪耀的大舞台,演唱了《明天会更好》、《感恩的心》等歌曲。尽管表演尚十分拙嫩,却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据了解,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家庭负担,志愿者朱菊琴和楼丽霞还无偿提供了此次表演的服装费,给每位孩子上网购置了全新的演出服,共计3000多元。
大多家境清贫,没条件上兴趣班
“合唱团里大多外来工子女的家境都很清贫,平时根本没条件上什么兴趣班,但孩子们追求音乐的热情却不比本地孩子来得少,而且家长们也都很支持。”合唱团老师李同辉感动地说。
“放映了三年,我票都还留着,冰上的芭蕾,脑海中还在旋转……”团员肖雪今年13岁,是六年级学生,来自安徽阜阳。面对记者,小姑娘大大方方地哼唱了几句流行歌曲《最长的电影》,还颇有几分歌手的味道。
肖雪一家来永已多年,爸爸是一名送货工,妈妈没有工作。肖雪上有哥哥姐姐,下有两个妹妹,哥哥长期患病,一家子的重担全压在了肖爸爸一人身上。肖爸爸每月只有3000多元收入,既要维持家用,还要保障几名孩子的学习费用。如此困难之下,去年他咬咬牙,花费2000多元购买了一只苹果3代手机。
“他买苹果手机,主要是方便我们听歌、学歌,这对我参加合唱团是非常有好处的。”肖雪说,手机里下载了不少各种类型的歌曲,自己每天一有空就跟着学啊唱啊,唱歌水平的确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12岁的秦凤霞是五年级学生,来自河南新蔡县,父母都是清洁工,家庭条件也十分拮据。小姑娘性格比较内向,自加入合唱团后,渐渐变得开朗健谈起来。
“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大家一起唱歌玩耍聊天,每天都很快乐。”秦凤霞懂事地说,爸爸妈妈打工很辛苦,有时放学回家,自己就会把在合唱团学的歌曲唱给他们听,他们听了都很开心,鼓励自己要一直坚持学下去。
“零技巧”教学,凭的完全是一腔热情
“我虽然有过上台主持表演的经验,但对于合唱,却完完全全是个外行。”现场看过李同辉教学的人,第一个感觉就是三个字——“零技巧”。他能够当着众人的面打起指挥的拍子,凭的完全是一腔对孩子们的热爱之情。
李同辉今年27岁,来自江西上饶,是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合唱团成立后,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一时无法找到专职教师,学校就提出让他担任,成为合唱团的一名兼职老师。
“孩子们其实和我一样,完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很多歌唱不准甚至走调,但他们那种渴望又近乎虔诚的目光,却让我深受感动。”李同辉说,自己也是一名外来人员,面对如此感同身受的眼神,自己就在心里暗下决心,“只要条件允许,只要孩子们不反对,就会一直坚持教下去。”
李同辉说,和其他公办学校相比,腾龙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孩子们开展训练没有固定的教室,只能把地点放在操场上。但合唱团成立以来,在歌声的熏陶下,孩子们明显比以前更有组织性、纪律性了,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地提升。
盼有热心人士帮助他们实现“七彩梦”
“孩子们的热情都很高,但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也缺乏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节目,只能跟着音响学些传唱度过高的歌曲,长此以往,对于合唱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一直关注合唱团成长的志愿者们对此有些犯愁。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图书馆已准备与合唱团开展合作,计划组建“七彩梦·朗诵团” 。在此,本报也呼吁有更多热心人士(尤其是专业人士)能够关注这群心怀艺术梦想的外来孩子,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艺术上的指导,让这帮已经插上音乐翅膀的小精灵能真正飞上蓝天,找寻到属于他们的七彩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