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鸣 一曲悠扬绵长、委婉动听的葫芦丝独奏——《春到草原》,不禁把听者的思绪带到了生机勃勃的青青草原上。眼前这个长得酷酷的少年,很难与葫芦丝这一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乐器联系到一块,但他表演时那陶醉的模样,俨然是一名相当熟练的吹奏高手。 “孩子不久前通过了全省艺术特长生A级水平测试,而且还是总分第一,非常不容易。”少年名叫徐越,他的乐器老师——市音乐家协会管乐协会会长、佳音艺校校长何艺辉说。 Ta是我市首个葫芦丝A级选手 徐越是永康中学八(13)班的一名学生。今年2月底,他赴杭州市参加全省艺术特长生A级水平测试的葫芦丝考试,近日成绩揭晓,他以165分的成绩从全省5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位列第一。据了解,艺术特长生A级考试的录取率只有10%。迄今为止,我市只有这么一位葫芦丝A级特长生,含金量很高。 钢琴、萨克斯,再加上现在的葫芦丝、巴乌,从小学开始,徐越可谓是音乐小才子,而且样样乐器精通,成绩不斐。而他之所以爱上艺术,与何艺辉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何老师没有一点架子,就像学生的朋友一样,儿子非常乐意跟他学。”徐越的妈妈徐鸽说。 而在何老师的眼里,徐越很有才气,是个既有超强天赋,又有很强心理素质的学生。 “第一个音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OK了!”徐越回忆考试时的情形,“评委老师听得十分陶醉,吹完整首曲子都没有打断我。”考试氛围紧张异常,可这名15岁的少年还能观察评委的反应,沉着、冷静的心态可见一斑。 Ta学乐器并没有苦练 “徐越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平时肯定是练得相当刻苦喽?” “哪里啊!他每天吹奏的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徐鸽的一席话,相信能给许多儿女学习乐器的家长以启示,“葫芦丝和其他乐器不同,吹久了很容易损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觉得学习的关键是兴趣,而不在于非练得那么苦,只要兴趣浓厚了,吹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进步很快。” 徐越坦言,刚开始学乐器的时候也会觉得枯燥。但渐渐地,看到自己能完成一首首曲子,就会有成就感,便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我不会觉得苦和累,就像有些小伙伴喜欢玩游戏一样,学习乐器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徐越说。 “我并不期望他走艺术道路。”面对儿子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徐鸽坦言,“只要他学得高兴,能有一技之长,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就行了。” Ta愿意义务教新永少年学吹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傣族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这种动人的乐声。而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现在永康学习这门云南乐器的孩子不超过200人,而且都是本地人,云贵那边的孩子反倒没有。”何艺辉感叹。 “葫芦丝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记得去年自己和家人到云南旅游,顺手就在车上吹起了新买的葫芦丝,结果惹得一车游客侧耳倾听,大家都连连拍手说好听。”徐越接过老师的话茬说。 师生俩表示,如今永康外地人多达50万以上,热爱音乐的孩子肯定很多。如果有机会,非常希望能够走进一些外来工子弟学校,为那里的孩子义务送上葫芦丝等民族乐器的课程,吸引更多的新永少年领略到民族音乐所蕴含的魅力与内涵,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第二故乡。 徐越在演奏葫芦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