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应雯颖 王洁航
51年来,唐先镇岩洞口村的村会计都是同一人。他就是今年已经71岁的胡叶青。
说起自己的“干部经”,胡叶青是这样回答的:“一身清正,两袖清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集体和村民办事。”
的确,胡叶青几十年如一日,这样说也这样做。提起他,村民都竖起大拇指:他是我们铁面无私、值得信任的管家。
51年办过的事数不清
3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岩洞口村,见到了衣着朴素的胡叶青。正巧前来找胡叶青办事的村民得知记者来采访,满口称赞:“他不仅热心而且办事也认真,他办事,我们都很放心。”
这个“放心”,村民一放就是51年。
1963年,初中文化的胡叶青当时是村里的高学历者了,再加上为人正气,年仅20岁的他被选为村会计。
农业合作化时期,财会人员是不脱产的。胡叶青白天与社员一起劳动,事事以身作则,晚上要开会,要记账。他还把财会知识向他人倾囊相授,带出了6个生产队会计。
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土地承包制,村会计又是丈量土地,又是登记造册。为了不失农时,要在几个月时间里,把村集体土地承包到户。
过惯了几十年集体生活的社员,一无资金,二无劳力,只能望田兴叹。胡叶青作为村会计又开始精打细算,几户人家共用一头牛,共用一台脱粒机,共用一台抽水机。“那时候,一台喷雾器也要几户人家拼凑起来买。”胡叶青说。
随着社会发展,村会计的工作又不断拓展。如人口普查、劳动力调查、经济普查、土地平整、水利普查等,每年每季都要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统计资料。光是人口普查,胡叶青就经历了5次。
虽然村会计的工作很繁琐,但报酬却少之又少。
1963年到1982年,在20来年的集体生活里,胡叶青做村会计的待遇大概是10多元一年。1983年至2004年,基本是100至200元一年。直到2005年之后,村里开始有补贴,大概一年能够领3000至5000元。
对此,胡叶青从来没有斤斤计较过,依旧乐此不疲。
用村里的钱比用自己的还精打细算
胡叶青对自己的报酬没有计较,对于村里的利益却是斤斤计较。
1982年,村里打井建自来水。水井完工后大概十二三米深。井越深,费用越高。在结算工程款时,有人提议在井口用扔绳子的办法测量,但胡叶青担心底下盘着一段绳子,村里就要多付钱。他冒着危险,亲自下井,不顾碎石泥巴啪啪啪地往下砸。工程承包方说,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顶真的村会计。
1987年,村里要造17间厂房。招标后,材料是自己村里购买的。胡叶青和村干部胡岩多以及两个拖拉机司机一起到武义桐琴买木头。
中途,两个司机说口渴,大家买来饮料喝。不过喝归喝,胡叶青算得依然很精:饮料钱要自掏腰包,不许向村里报销。
胡叶青说:“那时候还不兴矿泉水,饮料是比较贵的,我得把好这个关。”
厂房造好算平方的时候,施工方要按照地脚算,胡叶青硬要按照内墙算。双方争执不下,后来各退一步,折中算。胡叶青说:“能为村里省一元是一元,我得做这个努力。”
因为胡叶青他们的精打细算,面积达510平方米的厂房最终只用了2.86万元就建成了,每平方米造价只花了56元。
村民的事比自己的事重要
1982年村里自来水刚建好时,需要人去管理水塔。胡叶青自告奋勇干上了。
他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走一里多路,去水塔放水。两个小时后,等水放满了,他又跑回去关掉。他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分文不取。后来村里过意不去,花钱请人来做这份工作。
有几次过年,胡叶青知道村里要去讨账,原本为自家厂里讨账的他,立马跑回村里,把自家讨账的事情放一边。
在胡叶青看来,村民的事情比自己的事情重要。为村民办好事,不误村民的利益,苦点累点,他心甘情愿。
如今岩洞口村有260户人家,700多人口,土地300多亩,山林700多亩。每天来找胡叶青办事的村民也很多,比如开证明、写申请、分家等。
如果有人上门来办事,即使在吃饭,他马上放下碗筷,直到手头的活干完。
很多时候他还会送服务上门,比如把表填好了他会主动给村民送过去。而且他奉行当日事当日毕的原则,很少有把事情拖到第二天的时候。
工作中,胡叶青还经常会碰到来办事的老人,他总会自己掏钱为老年人办理身份证复印、户口本复印、开具户籍证明等。
“我的生活水平还过得去,只要能把村民交办的事情办好,我就很踏实。”胡叶青说。
好
寻找永康 人
践行核心价值观